浅析道教“道法自然”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徐子婷
[导读]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繁荣发展的道家学派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道家教育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等理念,并强调尊重儿童自然天性,怀疑一切,具有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掘其有时代价值的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繁荣发展的道家学派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道家教育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等理念,并强调尊重儿童自然天性,怀疑一切,具有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掘其有时代价值的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尊重天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刻,以儒家、墨家显学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百家思想交相辉映,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之感。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第一次高潮,各家立书著说,阐述各自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等。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原则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质。
        道家立足于“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亦提出来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注重“自知”和“独见”,培养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力性,重视个体人格的塑造,这与儒墨教育在内涵上相异,在过程上相逆。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体系,但其浓厚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充满功利性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1]。
        一、幼儿教育法则:“道法自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其思想精华浓缩在《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更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道家秉持“天人合一”观,将天、地、人等世间万物都和谐归于“道”中。“道”是无形的,其存在势必有一定的依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道家的法则。“道”最终归于自然,人类最终将归于自然。
        因此,道家教育思想中的法则便是“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的理想状态是人如同婴儿一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即所谓“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朴素而民性得矣。”道家主张教育应当尊重个性自然、自由地发展。教育应以回归到自然纯真的本我为主要追求目标。
        幼儿教育因受中国传统读书、识字、玩物丧志等影响,以及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过早强调知识的学习,使得小学知识幼儿园化,过早泯灭了幼儿玩耍、游戏的天性。孩子常常无法决定要学什么,往往是照着父母的理想标准发展,导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24章)。道家教育强调“道法自然”,幼儿教育过程、幼儿教育顺序、幼儿教育内容也应该尊重幼儿天性,不应过早给予干涉和规划[2]。幼儿处在自己本来的原始面貌,展现着生命本质的美好,并能一无所待的全然解放而不受外在欲求的束缚。这是人最美好的时刻,如果过早规划儿童,就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二、幼儿教育理念:“行不言之教”
        老子曾对自己也对求教者提问道:“涤除玄览,能无瑕乎?”老子以此强调,人的认识应该以清静无为为前提,去除一切杂念。认识自然应该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他提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做到无为而治。
        在教育上,道家要求“行不言之教”。在这里,并不是说不进行教育,而是要摒弃外人的灌输教育。教育应让儿童切身去感悟自然,真正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而不是从大人的世界中认识世界。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真正收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积极效果。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去认识事物,而不是教给她。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搭积木,搭积木是幼儿教具中的很重要的一种,在搭积木中,教师应做到的是在边上为幼儿提供积木,保护儿童的安全,而不要干涉幼儿的活动,不能用教师的想法去要求幼儿。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而不应该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而不应该知识课程。
        三、幼儿教育原则:“率性而行”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各有本性,只有顺其本性,才有真正了解它们。“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老子》第29章)人都有天性、个性,只有遵循幼儿发展个性,才能正常成才。道家的“率性而行”突出两点:一是根据儿童的天性,按照发展规律引导其健康成长。在这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抓住幼儿关键期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引导,让幼儿顺性而动、率性而行。正确引导,不能放纵更不应揠苗助长。二是根据幼儿不同的天性、爱好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让每个学生能健康成长[3]。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尊重其个性。教育不是培养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儿童,而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孩子潜能自然展开、全然发展,而不受到任何限制的发展。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个学习苏联,到学习世界上各国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过程。但是,教育脱离传统文化基因,盲目学习终究难以适应。对待教育,我们也应该有一种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不能盲目否定,全盘西化。道家教育思想,为我们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抓手和推力,我们应选取思想当中有益于幼儿乃至儿童、青少年全体学生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论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谷俊松,宋连涛.论老子的自然人本主义德育思想[J].濮阳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131.
        [3]郑刚.探寻幼儿教育之“道”: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3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