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庄琪
[导读] 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立国之本,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教育体制,还是教育理念方面都做出了强有力的改革与创新,国民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操之过急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象,偏离了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本文针对幼儿园课程设置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旨在呼吁幼儿园课程应走向生活化、游戏化,并提出了对幼儿园课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立国之本,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教育体制,还是教育理念方面都做出了强有力的改革与创新,国民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操之过急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象,偏离了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本文针对幼儿园课程设置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旨在呼吁幼儿园课程应走向生活化、游戏化,并提出了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生活化;幼儿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危害
        通过调查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以及学习内容,我们发现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室布置、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小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提前学习文化知识、使用小学教材、各种课外辅导、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等。
        幼儿园课程小学化,违背了教育的科学规律,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种现象的催生,跟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有直接联系,许多家长强迫幼儿超前学习文化知识,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有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容易造成影响孩子学习兴趣、降低幼儿的可塑性、影响幼儿右脑开发等后果,因此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弊大于利,应该及时纠正。
        二、生活化课程的含义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时期同样适用,跟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更应该生活化。幼儿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对世界的感知是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和个人化的。对幼儿而言,只有生活世界是有安全感的、可以生存的世界,而对于哲学反思的世界和学科的世界,幼儿是不感兴趣,也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没有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像幼儿教育那样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没有哪个年龄段的课程像幼儿园课程那样迫切需要生活化。[1]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下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具体含义。社会是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机组成,生活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之中,进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活动,生活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们结合教育学的理论,来阐释生活化课程的具体含义,幼儿园的幼儿年龄一般为3-6岁,这一时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字母的识别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早期的语言技能将影响幼儿今后的学术能力。另外一方面,幼儿园课程应该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意识为主,这些良好品质会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园时期,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来讲,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幼儿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日常综合能力,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发展。生活化课程,就是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贴近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任务中体验生活,提升能力。我总结为,在幼儿园中,幼儿学习的内容是生活,学习的途径是生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方式来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习、生活、发现三维互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探究
        (一)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福禄培尔曾说:“一切专断的、命令的、绝对的和干涉的教育、教学和训练,都是起毁灭、破坏和阻挠作用的。”我们幼儿园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应当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源于自然,而不是让学生学习规范统一的教材知识。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对幼儿自然状态下的学习兴趣进行留心观察,发现幼儿的真实兴趣所在。样本教育应当是来源于生活的,是为幼儿熟悉和可感知的,并是其兴趣的所在,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细心观察幼儿,善于发现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兴趣所在。
        就拿我们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来说,游戏模型几乎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像常提到的“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模式就来自于老鹰捕食猎物的模型。幼儿的行为规范的培养也都是在生活中完成的,教师对幼儿安全意识、卫生习惯、自主能力的培养,也是在生活中完成的,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学内容又刚好是我们不断从生活中总结,抽象出来形成的。我们幼儿班级主题活动,应主要针对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将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又提升了幼儿的经验。包括我们幼儿园课程中使用的教材,也是以生活中、自然中的图画为主,因此我们讲生活化时,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二)课程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最终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课程是我们对生活经验与兴趣爱好的升华与总结。从生活中来,取之于生活,,课程内容将通过幼儿再回归于生活,这是对生活的延伸与领悟。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幼儿所学的教材,会给人空洞的感觉,图片带给幼儿与成年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我们脱离了年幼时的生活背景,无法融入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因此,幼儿园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以生活的方式提升人生经验,并以生活的方式更好的生活。
        我曾看过到这样一篇新闻报道,说一个幼儿园园长,在幼儿园中种满了菜和树,把校园中的树全部剪成了几何图形的形状。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去菜地里种菜、浇水、施肥,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这些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劳动能力、爱护自然思想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幼儿接触到自然环境,课程回归了生活,在纯真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四.总结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不仅仅是幼儿的生活化,而且还是还有教师的生活化。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注重幼儿的亲身感受,把握幼儿的能力生长点,这样有助于教师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生活化的课程是幼儿生活需要的反映,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成长诉求。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J].学前课程研究(10期):24-27.
        [2]田燕.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