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洞石窟雕塑造像初探——以第四窟千佛洞造像为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尚艳
[导读] 安岳毗卢洞中的千佛洞石窟造像极为独特,并且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位于左侧的菩萨造像和271尊的小佛造像。本文从雕塑艺术角度出发,浅析此洞窟中这两处造像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安岳毗卢洞中的千佛洞石窟造像极为独特,并且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位于左侧的菩萨造像和271尊的小佛造像。本文从雕塑艺术角度出发,浅析此洞窟中这两处造像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关键词:毗卢洞;千佛洞;艺术特点;
       
       
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可见一直以来都为物产丰富之地,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政治经济力量开始集中起来,成为建造石窟的有利条件。四川大大小小的石窟建造约有一百多处,其中属于宋代制作的就有半数以上。
        安岳地处四川东南,属资阳市管辖范围,与重庆毗邻。安岳的石窟大多属于北宋,由于民间造像的兴起,所以造像并不集中,每一处石窟的距离都相距甚远,而且规模并不宏大,每一个洞窟只有零星的几处造像。但是虽然数量并不占优势,但质量都极高,每一处的造像都能给笔者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和鲜活的生命感,这也是由于民间自由造像之风带来的优势,造就了每一处洞窟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50公里之外,从县城驱车前往大致需一个小时左右,过往的道路并没有很顺畅,可见旅游开发和保护意识至今都不那么重视。此处只有五个石窟,属佛教密宗派造像。五窟分别被命名为毗卢洞(又称柳本尊十炼图)、幽居洞、玉皇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由于毗卢洞造毗卢遮那佛规模最大,故因此而得名。
        但最为吸引我的为位于毗卢洞中的4号洞窟千佛洞,千佛洞的名声并没有很大,但是笔者认为其造像形式十分独特,具有深深的人文气息和艺术审美价值。千佛洞顾名思义,佛的造像居多。窟的正中主雕塑为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一佛二菩萨都为结枷跌坐,迎叶和阿难分立于左右两侧。左右两排为十八罗汉,罗汉造像的艺术水准有待商榷。笔者被此窟中的菩萨造像深深折服,特别为左侧的这尊,从头饰到莲花座流畅自如,无一处不叹为观止。由于佛教造像是根据朝拜的人的视角进行比例塑造,故从底部仰视佛像的比例一般都刚好舒适,不觉得头大,反而觉得威严、慈悲,此尊菩萨亦如此。既圆润又有轮廓造型的脸部线条,还有用极简的线刻把绵延细长的眼睑,微微上扬的嘴角塑造的惟妙惟肖。这几条线条看似简单,但需要雕塑家极致的功力,每一条线恰到好处的长度,多一毫会显得谄媚,少一毫又会小气,还有每一处看似轻松又精准的弯曲角度,多一度会失去菩萨的庄重,少一度又会夺去菩萨的慈悲。并且每一条的位置又刚好在它该有的地方,不偏不倚,妙哉妙哉。纵观安岳石刻,包括毗卢洞,衣纹的塑造也都精妙绝伦。在当代,有的艺术家玩材料置换的游戏,把坚硬的石头做成柔软的布的质感,但回看我们的祖先,其实他们早已把这个游戏把玩的如此出神入化。

每一处衣纹的转折都不是程式化的叠加,每一处的走向都是有来有去,并且衣纹之间层次分明。最主要的是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把柔软的布料质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泥塑手法还不至于需要如此夸赞,但这是几千年都不会风化掉的坚硬的石头,他居然能做出跟泥塑一样的飘逸感,甚至布一样的柔软度。菩萨造像有快两米高,虽然高大,但是该有的细节一个也不少,头上复杂的头冠,每一处镂空的花纹,并且两侧几乎都是绝对对称,还有身上的装饰,一颗颗的珠子几乎都是同样大小。观赏古人的艺术,总是不停的惊叹他们的技艺。
        居中的佛像下面刻有小佛像42尊;左侧下面刻佛像145尊,左侧下面刻有84尊。共计
        271尊,均属于浮雕造像。但此洞的佛像与别处的不同,大多为只有十几厘米小的龛中塑造一个个跽坐的小佛,姿态看似都是正襟危坐,但细细观察会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神态和姿势的微妙。并且每一龛中都刻有名字,据专家推测为供养人像,只是动态姿势服饰这些塑造成佛的形象。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几乎每一位的五官、脸型都略有差异,故推测是根据当时供养人的相貌而造。据悉,千佛洞为清代开凿的石窟,但就其手法和艺术水准,并不像别处清代造像的浮华和造作,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一排排小佛像看似整整齐齐,但其中也不乏搞怪捣蛋者,有的斜倚打鼾,有的侧身扭头,好似与旁人在窃窃私语,有的怀抱宠物,真是生趣盎然,看得笔者不亦乐乎。如此多的小佛像,每一个从神态、动态、衣纹都可以找出独一无二精彩的点,并且每一个都充满故事性。在这里笔者足足呆了有两三个小时,却连一半的精彩都没有道尽。
        毗卢洞的造像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集古代雕塑的大成者,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从雕刻技法还是艺术水准,都不亚于历史上著名的几处石窟的人文价值。只是因为他地处偏远,并且规模有限,对于他的宣传也不重视,所以知名度并不是特别高,因而对于此石窟其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丹,赵晗.安岳毗卢洞石窟调查研究.[J].四川文物,1944,03
        [2]白中培.安岳毗卢洞.[J].四川文物,1987,03
        [3]刘佳.浅析安岳石窟毗卢洞之千佛洞的艺术特征.[J].西部皮革,2020,08
        作者简介:
        尚艳(1988.2-),女,汉,河南,艺术学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雕塑艺术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