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0例。甲组将药物分为3等份,在左侧、右侧以及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乙组将药物在单一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气胸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甲组的颅内出血、脱管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相较于不同体位注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单一体位临床效果更好,操作简便,不会对患儿造成过多干扰,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脱管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临床疗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ease syndrome)简称NRDS,属于危重症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主要发病人群为早产儿。其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NRDS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病死率。临床上常用四个体位注入,即仰卧、右卧、左卧、再仰卧位,但是更换体位时会常常会造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外溢,并且出现在胃液里,减少实际到达肺泡的表面活动物质量,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观察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50例。甲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胎龄(33.1±1.32)周,平均出生体重(1271.12±29.12)克,给药时间(8.2±4.0)小时,机械通气时间(1.4±2.1)小时;乙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胎龄(33.1±1.32)周,平均出生体重(1271.10±30.17)克,给药时间(8.6±3.8)小时,机械通气时间2(1.7±2.0)小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并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NRDS诊断标准[1];在入科后即行气管插管或带入气管插管;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畸形、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患儿。
1.2方法
甲组将药物分为3等份,在左侧、右侧以及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乙组在单一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所有患儿出生8小时内将单剂珂立苏(规格:70mg;执行标准:国家药品标准YBH31212005;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128;生产企业: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滴入气管内。具体操作为护士协助,为患儿摆好体位,通过气管插管将气道分泌物吸净,将珂立苏预热至37度,用无菌注射器吸取,球囊短暂加压给氧之后,在一分钟之内用与注射器相连的细吸痰管经气套管将其注入,然后用球囊加压给氧3分钟,使用药物后6小时之内禁止拍背吸痰。
观察两组患儿不同体位注入的并发症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颅内出血、脱管。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费舍尔确切概率法,若存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气胸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甲组的颅内出血、脱管情况的发生要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一般是早产儿,尤其是小于32周的早产儿,或者患有糖尿病的母亲还没有发动产程就进行剖宫产的婴儿,以及出生以后有窒息的新生儿,都容易发生该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患儿会出现唇周、肢端的青紫、呼吸困难非常明显,称之为呼吸衰竭[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情非常危重,大部分的患儿需要呼吸机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3]。
珂立苏是西药性质的处方药,属于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功能主治为治疗和预防早产婴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治疗时推荐剂量为一次70-100mg/kg。如果婴儿还需要辅助通气和补充氧气,则可以每隔12小时再追加70mg/kg,最大总剂量为150-200mg/kg[4]。建议一经诊断为此病症,尽快开始治疗,预防量为出生后15分钟以内尽早一次给药50-70mg/kg,第一次给药后6-12小时可以再给70mg/kg。然后如果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机械通气,就隔12小时给药。珂立苏的不良反应为肺出血等,比较罕见,但是有时是早产儿致命的并发症,发育不成熟的早产儿发病率高。珂立苏能够让患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增加肺泡顺应性,让肺的唤起功能得到改善。
近年来,医学领域越来越注重此病症治疗时体位对用药的影响,张应洪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单一体位和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以及仰卧位三个体位能够影响用药的效果,且效果显著,患儿出现颅内出血也能够得到避免等情况[5]。颅内出血的患儿会出现呕吐、偏瘫、肢体痉挛、视物模糊、心率低下以及哭闹不止等不适的临床症状,甚至会造成远期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和乙组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气胸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甲组的颅内出血、脱管情况的发生要高于乙组,说明单一体位能够预防患儿出现颅内出血和脱管的情况,因为相较于甲组的体位,乙组的体位操作简单,不会过度干扰患儿。
综上所述,相较于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单一体位临床效果更好,操作简便,不会对患儿造成过多干扰,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脱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刁诗光, 邹浪平, 岳燕玲.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实用全科医学, 2019,28(04):47-48.
[2] 孙跃女. 不同剂量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033(015):3479-3481.
[3] 李艳秋, 王丹, 李建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 2019, 25(15):3111-3115.
[4] 刘建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024(007):104-105.
[5] 张应洪. 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19,18(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