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苏厅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使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使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实习人员中选取40例参与本组研究,其中20例为参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20例为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检验2组实习生的各项考核成绩以及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理论考核评分、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接诊能力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相比于参照组较高,2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使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使实习生的理论、操作、接诊能力均提升,并提高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心内科;护理带教
        引言
        心内科呈现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专业技术高、风险大等特性,而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实习护生系统性、规范性临床带教活动,不仅是保证带教效果的关键,更是心内科现代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点。于心内科带教护理中,传统模式呈现“传帮带”的状况,尚未形成健全化教育体系,且实习护生更是被动接受相关护理知识,难以构建自主化教育思路。而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则是以侧重“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若将其运用至心内科带教护理中,则必将强化实习护生整体成绩,提高带教质量。
        1基线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对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实习人员中选取40例参与本组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0例。实验组:男性实习生2例,女性实习生18例,年龄最低为18岁,年龄最高为23岁,中位年龄为(20.12±0.35)岁;参照组:男性实习生1例,女性实习生19例,年龄最低为19岁,年龄最高为23岁,中位年龄为(20.34±0.35)岁;以上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中,并对其进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
        在两组护生入科后,用传统带教法对传统组的护生进行护理带教,即由护理科安排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向护生讲授与心内科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实习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对路径组的护生进行护理带教。具体的方法为:1)在护生入科的第1周,由带教老师带领护生熟悉科室的环境,向其讲解心内科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并向其介绍心内科疾病的特点等。向护生示范为患者吸氧及对其进行心电监护等心内科常见的护理操作,并指导其进行临床实践。向护生讲解如何处理医嘱、如何对患者进行出院及入院护理、饮食护理及分级护理,并对其进行沟通技巧及法律知识的培训。2)在护生入科的第2周,由带教老师安排护生对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跟踪护理,引导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其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如何对处于不同病程的患者进行宣教,然后进行交接班等。向护生讲解如何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告知其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及抗凝药等心内科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告知护生预防患者发生跌倒和压疮的方法。3)在护生入科的第3周,由带教老师指导护生独立进行护理操作,独立完成入院接待、健康教育及简单的护理文书书写,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向护生讲解对心内科的危重症患者进行病情监护的方法,告知其为接受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的方法。告知护生除颤仪等室内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检查护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程跟踪护理的情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帮助其完善护理流程,提高其实际的护理能力。

带领护生对前2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并组织其开展专科病例讨论会,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对其进行点评。4)在护生入科的第4周,由带教老师督促护生做好出科考核的准备,评估其对心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其进行查漏补缺。与护生进行交流,和护生一起总结本次实习的情况,并听取护生对实习效果的反馈。
        2结果
        2.1检验2组实习生的各项考核成绩实验组实习生的理论考核评分为89.35±5.12,操作考核评分为87.93±4.53,接诊能力评分89.58±5.32,相比于参照组的理论考核评分81.15±5.54,操作考核评分80.32±4.38,接诊能力评分82.31±6.48均较高,t值为4.8612、5.4010、3.8778,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检验2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实验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95.00%(19/20)相比于参照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60.00%(12/20)较高,经比较卡方值=7.0251,2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传统的护理带教法忽视对实习护生主导地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只是被动地让实习护生接受理论知识,这已不能满足临床一线的护理带教需求。有临床实践证实,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临床路径的理念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临床路径护理教学法通过制订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护理教学的流程,将临床教学内容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得带教老师对教学进程、教学质量进行严格地把握;而护生可以事先明确教学内容,可提前进行预习、资料查询和收集、提前备课案例等,使得实习护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将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以时间为纵轴、带教内容为横轴的临床路径带教表,使得带教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有效地规范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教老师按照事先确定的路径内容来由浅入深、有易到难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心内科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科室,在此科室内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病情进展较快,因此心内科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护理人员拥有专业的护理技能,提升自身的护理质量。当实习护生进入心内科实习时,其只具备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无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因此需要对实习护生进行合理的带教,促使实习护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往临床上主要对实习护生实施传统带教的方式教学,这种带教方式是以带教老师为主导,实习护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该次研究对实习护生实施临床路径式带教,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实习护生为主、带教老师为辅,可以使实习护生充分地融入到临床工作当中,通过临床的实践,有效地提升实习护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科金.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7,16(5):13-15.
        [2]任芳.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6):214-215.
        [3]赵风琴.CP法与PBL法用于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23-124.
        [4]刘丹,王高频.骨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3):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