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降低致残率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所收治的86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致残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致残率分别为13.95%、27.91%,观察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93.02%、7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可有效降低致残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外治法;护理;致残率
缺血性中风表现主要为偏瘫和意识障碍,其病理机制是脑血栓导致的脑梗阻、脑动脉阻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1]。该病主要通过判断血灶大小,来判定中风的严重程度,因此,使用一系列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减小血灶面积,以此达到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降低致残率[2]。本文选取我院86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降低致残率进行具探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6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在50~79岁,平均为(57.32±5.27)岁,病程在3~12 h,平均为(8.71±1.34)h;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在50~80岁,平均为(58.18±5.82)岁,病程在5~12 h,平均为(8.86±1.62)h。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外治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2.1常规护理
每日进行查房,定时对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同时,时常与患者沟通,观察其意识状态。辅助患者勤翻身,防止压疮。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食物及易消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防止便秘,同时,预防并发症。
1.2.2康复训练
缺血性中风早期在常规护理模式下,还应结合康复训练,根据每个患者病情不同,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及措施,将疾病的治疗护理与康复紧密结合,促进疾病更快更好恢复,一定程度防止并发症。主要操作为: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使患者被动运动,同时训练患者主动运动,从生活最基本开始练起。
1.2.3中医药外治法护理
①中药外敷:找一布袋,取适量续断、牛膝、延胡索、血竭、独活、防风、透骨草、乳香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的药物装入布袋,再将装有药物的布袋放入水中煮开。煮开后将其放凉至患者可接受温度,以免烫伤,再将药袋放于患者患侧肢体皮肤完好、无破损处,进行局部热敷。每日1~2次,每次15~20min,持续1个疗程(1周)。
②中医推拿: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全身肢体进行肌肉放松,后找到患者肩髃、肩贞、昆仑、膝眼、三阴交、足三里、曲池等穴位进行点、按、揉,操作过程中注意换抬缓落,并时常进行询问,根据患者可承受力度进行按摩。每周2~3次,每次15~20min,持续1个疗程(1周)。
③中医针灸:在针灸前叮嘱患者需空腹,并对患者血压及心律进行测量,后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取患者肩髃、肩贞、少海、昆仑、膝眼、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使用酒精进行消毒,再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施针。每周2~3次,每次15~20min,持续1个疗程(1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致残情况包括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通过分析得出致残率。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总分为0-100分,包括非常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三个标准,通过分析得出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计数类数据采用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采用t检验,以(±s)描述,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致残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致残率分别为13.95%、27.9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pn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02%、79.0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pn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为主,且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因此,需要早治疗早恢复。而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中风方面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包含针灸、推拿、艾灸、穴位贴敷、药浴等方法,此类方式对患者伤害较小,效果较好。
本研究主要使用中医药外治法对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进行护理,通过艾灸、推拿等具体方式疏通患者经络,调节患者气血,促进患者恢复,以及利用中药外敷的方式去湿除风、活血化瘀。通过此类护理,可起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打通任督二脉,补气益血,强筋健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3-4]。观察研究数据可得,采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护理的患者无一例重度残疾,无一例死亡。并且,使用中医药外治法进行护理的患者致残率为18.60%,而使用常规模式进行护理的患者致残率为27.91%,由此可见,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进行治疗的患者致残率显著较低,并且得到患者良好评价。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满意度较高,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闵存云.刘茂才教授脑病证治临床经验及用药特点[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14-16.
[2]赵霞,刘光辉.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8):126-130.
[3]张健,聂志玲,张腾.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10):4856-4860.
[4]彭新华.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中医药外治法护理降低致残率[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