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主要研究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护士日常工作和急诊抢救中的作用,以此加深急诊护士对预见性护理思维的了解。方法:以2019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84例患者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之后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抢救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急诊抢救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最终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护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按照具体要求培养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对于提高急诊护士参与各项急诊抢救的积极性和综合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诊抢救;预见性护理
引言
急诊科在医院临床工作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急诊抢救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急诊护理来说,其渗透到所有急诊抢救环节中,针对降低患者死亡率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就预见性护理思维而言,其简单的说是急诊护士在进行抢救的前期阶段把所有容易产生的问题加以评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手段的思维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是将2019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84例患者当作主要研究对象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自愿参加,并主动配合此次研究。经过详细筛选后,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两个小组:一组是对照组,共有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5-67岁之间,平均年龄(52.4±4.5)岁;从疾病种类的角度出发来讲,其中颅脑外伤患有5例,骨折患者有1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8例,中毒患者有4例,脑血管意外伤害患者有13例;另一组是观察组,同样有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52.8±4.2)岁;从疾病种类的角度出发来讲,其中颅脑外伤患者共有6例,骨折患者共有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有9例,中毒患者共有5例,脑血管意外伤害患者共有12例。显然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在病种方面来说,均存在着较强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主要以传统急诊护理为主,其中涵盖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督,依据医嘱用药,对护理内容加以记载。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急诊抢救的预见性护理,其中涵盖以下几点:一是预见性分配人员:对传统人员数量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后可知,在夜间突发紧急情况的患者例数远远大于日间突发紧急情况的患者例数,所以这样极易增加人员配置不充分的情况。所以需预见性地科学分配日间护理人员以及夜间护理人员,同时还要尽可能添加一些综合能力强的护理人员。依据责任来对护理人员做好分配工作,增加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次数。二是在科学判断患者病情之后,预见性制定急救流程: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在第一时间梳理治疗流程,碰到不清晰的问题马上咨询医师。三是预见性心理护理: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患者与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其都能坦然的面对现实,以此来强化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四是预见性准备抢救所需物品:相关护理者应当在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器械与药品,为可以在需要时马上拿出提供应有的保障。
1.3指标观察
抢救成功:抢救以后患者有着较强的意识,病情处于平稳状态,且预后效果显著,不会存在生命危险;抢救有效:抢救后患者的意识趋于清醒,病情处于平稳状态,预后较差;失效:患者存在严重并发症亦或是死亡。
本文采取自制抢救满意度调查问卷来将本次抢救期间的满意度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是非常满意;二是满意;三是不满意。
1.4统计分析
就研究所得数据而言,借助于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处理,用来对相关数据信息加以说明,紧接着采取x2检验体现计数资料,检测P值,倘若通过检测P<0.05时,那么就代表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结果比较
对表1进行深入分析后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少很多,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要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出很多组间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2.2两组患者的抢救满意度比较
对表2进行深度剖析后可以看到,观察组抢救满意度要比对照组抢救满意度高出很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综上所述,急诊科患者的病种趋于繁琐化,所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手段针对患者的治疗来说大有裨益。不管是针对哪次抢救来说,其就是和时间赛跑的一个过程,不可存在半点马虎,这样才能为患者的生存提供保障。假如在实际抢救期间,急诊护士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有效急救,那么极易错过最好的抢救时间,甚至还会增加患者死亡情况出现的概率。当患者被送往急诊科进行抢救期间,存在着较多的不可预见性,倘若医护工作不能实现无缝衔接,那么必然会对抢救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而针对预见性护理来说,其可以叫做超前护理,简单的说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抢救的前期阶段,通过对护理风险进行事先判断,对其后期的所有容易衍生出来的安全隐患加以预防,对护理的重点以及难点加以明确,充分保障抢救环节的正常开展,继而为患者营造出可靠的抢救氛围。对上述结果进行深度剖析以后,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少很多,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要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出很多;二是观察组抢救满意度要比对照组抢救满意度高出很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而易见的是,通过给予预见性护理形式,详细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对抢救期间容易衍生出来的安全隐患加以预测,科学分配夜班护理人数以及日班护理人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抢救时间,提高抢救质量。
3针对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提出的相关建议
3.1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思维
结合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急诊患者多为突发疾病,通常是将一种重症危象当作临床表现的,但是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其病因,病情发展较快。尤其是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来说,他们还没有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也无法清晰阐述病史。这个时候急诊护士禁止消极地等待医嘱,而是要和医生共同以各自的手段来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判断,并从患者与其家属口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以便可以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各种急症危象。像人工起搏、给氧等,同时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医生提供相关参考信息的基础上,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继而为后期治疗原发病创造有利条件。不只是这样,急诊护士还应当向对待自己家人那样对待自己的患者,采取交流的方法对其做好相应的疏导工作,令他们树立起战胜病魔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配合治疗。
3.2恰当应用抢救器材物品的预见性思维
第一,抢救器材使用思维。对危重患者抢救进行深度剖析后可知,其属于一种比较特别的护理活动,其针对准确性以及速度来说均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以下几种都属于危重患者:一是心跳骤停;二是呼吸衰竭;三是严重失血性休克等。我们都知道病情越重者,所使用的物品类型就越多。基于这种较为繁琐的抢救环境下,急诊护士使用抢救器材的好坏会对抢救结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实际操作期间,急诊护士需要将思维定势放在及时反应、迅速处理的上面,尽管情况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也要始终保持一个冷静的状态,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为适宜的手段。
第二,抢救物品管理思维。站在重大抢救立场看,应急状态比反应速度更加主要。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可以得知:抢救物品完整的应急管理状态,需要拥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种类齐全;二是彼此相互匹配;三是位置固定、很少会在抢救期间出现使用错误的情况;四是用在患者身上可以马上演变成抢救功能。总而言之,抢救物品的完好状态离不开科学管理的大力支持,常规物品的准备需要齐全、无菌、固定。
3.3合理使用抢救药物的预见性思维
第一,静脉给药途径分配的思维。就抢救患者静脉给药的多通路分配而言,急诊护士应当在实施医嘱的过程中结合病情状况拓宽功能。打个比方来说,心血管急症患者通常要2条静脉通路,这是因为一条输注血管扩张药,另一条以备必要时使用升压药。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来讲,因为共同应用上述几种药物期间需要精确核准滴数,所以应当确保2条通路用药不会发生混淆的情况,此时借助于双路套管针就能够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倘若预测到患者病情发展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那么此时可以在原有2条通路的基础上再构建一条通路。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尽可能以2条通路或者是3条通路为主,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路分配和心血管疾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此时急诊护士可采取16~18号套管针分别构建2条通路,确保晶体与胶体在指定的范围内及时输入。倘若还需要输注其他药物,那么这个时候急诊护士可再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通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令所有通路的液体速度均可以实现畅通无阻的输入,确保充分的血药浓度以及液体剂量。
第二,保证抢救用药及时到位的思维。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讲,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险,在第一时间就要做很多处理,药物应用是确保病情不再持续恶化的首道关卡。针对急诊护士来说,其除了要将自身判断能力加以提升之外,还需要结合病情预见性设定相应的提前量。应当提前在注射盘里面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抢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液体溶媒要和药物一起搭配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源头上降低某些药物密度和相关液体不同形成层流而对输入速率的准备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带药基础液体需要事先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此来降低药物和液体不吻合增加抢救时机。在进行静脉推药期间,一定要做到及时准确,可结合医嘱用输液泵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输液速度。急诊护士在应用小剂量药物注射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将输液管路中的药液加以去除:一是注射前多抽一个剂量药液;二是用液体冲洗注射管路,以便可以从根本上确保用药的可靠性。
3.4急诊护士自身素质形象思维
第一,培养急诊护士深层职业行为。和其他服务进行详细对比可以发现,护理服务属于特殊服务之一,其不单单服务于躯体,还服务于精神。尤其是针对急诊护理服务来说,其和别的专科服务相比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方式,它面临的是患者各层次的需求。由此可见,急诊护士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机敏;二是耐力强;三是体力充沛等,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知识水平以及高度的领悟力。特别是在繁琐的高风险状态下需要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做到临危不乱,尽可能把自身的实力、心智等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在快速抢救期间可以全面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此来促进抢救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二,培养急诊护士富于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针对职业精神来说,其离不开积极进取、至善至纯理念的大力支持,这种精神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患者高度热忱;二是对患者的爱护与尊重;三是对护理工作严肃、认真。总而言之,这种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抢救护理当中,同时在潜移默化当中熏陶着加入抢救的同行、患者以及家属。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期间,职业素养要求急诊护士要熟知患者心理,采取交流的方法向患者传达相关建议与情感的信息。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以及高尚的品质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能够在无形当中强化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虽然对危重患者在技术抢救方面没有任何作用时,也要主动结合家属的心理反应做好“情感抢救”工作,令他们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不只是这样,还应当结合患者需要营造“软愈合”环境,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
结语
基于我国医疗技术日益完善的背景之下,对急诊护士提出了愈来愈多的要求,要求其要有较强的能力观察评估病情。不管是针对药品的使用还是器械的使用来说,均要采取预见性,采取最为熟练的技术做好相应的抢救工作。在具体实践活动期间采取行之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抢救患者时间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志云.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77)
[2] 孙野,胡晓倩,郭群.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预见性护理思维的应用研究[J]. 健康之路. 2018(09)
[3] 曹爱华.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07)
[4] 魏红.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