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鲁秀
[导读]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6月期间在本院儿科门诊输液的66例患儿,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33例患儿,常规护理;另一组实验组,33例患儿,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家长投诉率和跑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既能减少不良反应率,降低投诉率,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儿科门诊输液  
        儿科门诊输液室作为医院特殊科室,人群集中、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疼痛耐受力相对较差,在陌生环境中,易伴有哭闹或者烦躁等情况,既影响输液效果,又增加工作难度,易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护理质量[1]。因此,需针对患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有效舒缓患儿情绪,提高配合度。并且高效的护患沟通技巧,还能化解语言矛盾,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满意度,对于患儿输液疗效或者医院发展均起到积极作用[2]。所以,本次研究将对儿科门诊输液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6月期间在本院儿科门诊输液的66例患儿,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33例患儿,常规护理;另一组实验组,33例患儿,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6:17,年龄区间在6~12岁,中位年龄为(8.15±1.31)岁;实验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5:18,年龄区间在5~12岁,中位年龄为(8.21±1.26)岁。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告知患儿、家属相关注意事项,针对患儿、家长问题及时解答,消除心中顾虑。实验组则采取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1)环境干预,定时对输液室进行消毒、清扫,开窗通风,根据医院情况,在室内配备电视机、空调,升降输液架,座椅等并在墙上悬挂卡通图片,休闲区内放置阅读书架,便于家长、患儿阅读,为患儿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能够有效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恐惧感,提高舒适度。(2)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疼痛感。针对穿刺条件相对较差患儿,则安排资深护士穿刺,以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输液过程中密切察患儿输液情况,针对家长、患儿问题耐心解答,与之建立良好关系,消除家长、患儿心中疑虑,提高配合度。(3)健康教育讲解,告知患儿、家长疾病知识以及输液中易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耐心倾听家长、患儿问题,并及时予以解答。同时,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加深患儿、家长对疾病和输液知识的了解,使患儿、家长树立健康意识,提高重视。指导患儿、家长输液结束后正确的按压方法,并留院观察30分钟,若无异常问题方可离远。(4)加强沟通技巧,与患儿、家属沟通时,护理人员要言语温柔,态度和蔼,站在患儿、家长立场考虑,面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鼓励和安慰患儿,观察患儿情绪波动情况,及时安抚,为患儿树立信心[3]。若患儿年龄较小,应面带微笑主动与患儿打招呼,根据患儿喜好播放卡通动画,分散其注意力,减少患儿对陌生人群具有的恐惧感;而年龄较大患儿,要主动与之交流,鼓励赞扬患儿,提高患儿积极配合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液体渗漏、首次穿刺失败和脱管)率、家长投诉率、一次穿刺成功和跑针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儿或者家长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100分为标准,分值≥90分为满意;分值在60~89分为一般满意;分值在59分及以上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对比
        实验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情况对比
        对照组家长投诉率为21.21%(7例)、跑针率为15.15%(5例)、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8.79%(26例);实验组家长投诉率为3.03%(1例)、跑针率为3.03%(1例)、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94%(31例)。两组比较结果依次为(x2=15.546,p=0.000)、(x2=8.888,p=0.003)、(x2=9.746,p=0.00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16例(48.49%)满意、9例(27.27%)一般满意、8例(24.24%)不满意,满意度为75.76%(25例);实验组20例(60.61%)满意、11例(33.33%)一般满意、2例(6.06%)不满意,满意度为93.94%(31例)。两组比较结果为(x2=12.856,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因患儿属于特殊群体,自我防护能力较差,且缺乏表达意识,致使儿科科室成为医院护理差错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尤其是儿科门诊输液室。门诊输液室人员流动较大,环境嘈杂,多数患儿入室后对陌生环境产生畏惧感,导致哭闹不止,配合度较低;再加之家长担心患儿病情,对输液知识也缺乏了解,常伴有焦虑、浮躁等情绪,既影响门诊输液工作开展又会增加护患矛盾,引起医疗纠纷[4]。因此,对于门诊室医护人员工作则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既要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又要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积极性。
        人性化护理主要是针对患儿情况,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不仅能提高患儿舒适度,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5]。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输液环境,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房间通风向阳,充分尊重患儿、家长,满足日常需求,提供生活便利,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舒适度。并且根据患儿喜好,播放动画片能够分散患儿注意力,避免患儿哭闹,使家长、患儿保持愉悦心情,减少家长投诉率。其次是加强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和综合素养,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疼痛感。同时,告知患儿、家长疾病和输液知识,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树立健康意识,引起家长、患儿重视,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症状[6]。最后是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态度温和、面带微笑,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让患儿感受到亲切感,帮助患儿树立信心,使患儿减少对陌生环境恐惧感,取得患儿和家长信任,从而提高积极性。并且,针对年龄较小患儿通过电视、肢体动作等,分散注意力,提高配合度;而对于年龄较大患儿,积极鼓励、赞扬患儿,满足患儿虚荣心,使患儿保持愉悦心情,提高积极性,能够减少穿刺难度,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影响[7]。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家长投诉率、跑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儿不良反应率和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护患沟通技巧,既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液体渗漏,减少家长投诉率,又能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莫风琴. 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效果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 2018, 48(10):41-42.
[2]张美容. 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19, 026(005):124-126.
[3]闵慧.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 2018, 024(023):272-273.
[4]张永男. 儿童静脉输液中护患沟通问题的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016(016):297-298.
[5]俞志女. 建立护患沟通制度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 027(003):157-158.
[6]李燃. 人性化护患沟通技巧在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0):287-288.
[7]刘玲红.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05):244-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