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刘霞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所收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10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3例。干预组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而常规组则为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性指标评分、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患有心血管症患者,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能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提升效果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抑制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相对较高,可促进心内科老年患者早日疾病转归。
        关键词:循环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老年;应用
        引言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该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给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人体的心脏、血管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包括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粘稠等,出现的出血性或是缺血性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技术先进,但仍不能忽略合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本院心内科所收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干预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5.08±3.08)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6.10±3.10)岁;患者与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试验,均签署知情的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基本意义,具有着一定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采取循环护理(PDCA)干预模式:①计划: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构建科学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各项资料。在护理操作开展之前,护理人员应当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对患者在护理方面需求进行调查与确认,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告知患者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并且将药物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给患者;鼓励患者家属,使其能够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指导患者形成科学的作息时间,并且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适当运动,提升身体各项机能。②执行: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面对面方式将健康知识手册发放给患者,从而对其在健康生活、心理护理及知识宣传等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③检查:护士长在对病房进行巡查的时候,应当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提出问题,并且要和患者一起讨论、商量,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④处理:通过全面的检查能将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知识了解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了解,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通过信息反馈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进一步采取优化与完善对策,从而使该类问题能够在新一轮的PDCA循环护理执行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患者情感功能评分为(32.45±3.78)、精神健康评分为(40.65±3.32)、社会功能评分为(34.23±5.23)、精力评分为(33.23±5.13)、躯体疾病评分为(21.32±6.97)、生理功能评分为(26.78±4.98);干预组患者情感功能评分为(39.23±4.57)、精神健康评分为(49.98±3.44)、社会功能评分为(46.89±5.54)、精力评分为(39.66±6.62)、躯体疾病评分为(31.45±6.56)、生理功能评分为(36.55±5.13)。由此足可表明,相比较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统计学意义明显,t=7.431,P<0.05。
        2.4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情况: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在接受护理服务后期,有7(13.51)例患者出现了意外伤害该不良事件表现、有6(11.32)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该不良事件表现、有5(9.44)例患者出现错误用药该不良事件表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3.96%;以得出干预组在接受护理服务后期,有3(5.66)例患者出现了意外伤害该不良事件表现、有2(3.77)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该不良事件表现、有1(1.87)例患者出现错误用药该不良事件表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1.30%;以上对比数据足可表明,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评分结果略占一定临床应用优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
        3讨论
        循环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持续质量改进策略,通过科学的分析,抓住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矛盾,制定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定期的调整,最终达到控制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目的。研究中,医院分析发现猝死、肺炎、药物问题、仪器设备故障、心律失常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风险,据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改进策略。心血管疾病属于循环系统疾病,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循环护理模式的应用逐渐广泛,在心血管老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循环护理模式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方面,逐步开展目标管理活动,提升护理质量。首先对护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产生该问题的因素进行调查,并对直接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将各问题解决后,将护理工作反馈至各项护理中,达到提高护理水平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应用循环护理模式,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能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和煦,池丽娟.循证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19-20.
        [2]高桂梅.循证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123-124.
        [3]王丽辉.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2):185-187.
        [4]王磊.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0):55.
        [5]黄月勤.探讨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1):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