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思维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习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5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模式开展临床护理活动;再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心血管内科的15名实习生作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思维带教模式开展临床护理活动,对两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综合测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的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思维模式具有显著优势,该带教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实习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对带教活动的满意度,这对增强实习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预见性思维模式;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带教;应用效果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管阻塞和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脏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对于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做好预后护理至关重要,这既是增强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中,带教人员必须要采用预见性思维模式,促使实习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本文通过分析预见性思维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和结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实习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5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将实习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5名实习生作为观察组,两组实习生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年龄20—23岁,平均(20.8±0.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4例,大专7例,中专4例;观察组:年龄19—22岁,平均(20.1±0.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5例,大专6例,中专4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模式,即对实习生进行实践指导,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价。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思维带教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开展预见性思维培训。在带教活动开展之前,医院及心血管内科管理者需要为本科室的护理人员提供预见性思维培训的机会,引导护理人员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不断强化自身思维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接着,由护理人员对实习人员进行一对一思维训练,促使护理人员和实习生能够一同实现专业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②制定预见性带教方案。培训结束后,护士长应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考察,通过理论考察和实践测评了解实习生的专业水平,以实习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制定针对性的预见性带教方案,以便促进实习生护理能力的显著提升。③定期考核。为了强化实习生护理思维的预见性,护士长需要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考察,将考察结果纳入最终实习成绩中,以此作为完善带教体系的依据。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综合测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png)
3、讨论
对于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来说,要想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必须要在临床实习阶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预见能力,以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带教人员必须要充分发挥预见性思维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将其融入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针对实习生的预见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优质的护理人员。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综合测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的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思维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实习生的专业护理水平,而且还能强化他们对带教活动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张萍,张琳.预见性思维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05).
[2]秦立兴.预见性思维模式在护理带教中的干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3).
[3]周文娟.预见性思维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