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糖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过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共计:100例,使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配为对照组(50人)和观察组(50人),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诊治过程中,采用了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度,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依从性,从而有助利于血糖情况的控制。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护理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7.32±11.70)岁,病程4-23年,平均(13.80±5.70)年;观察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63-88岁,平均年龄(73.44±7.39)岁,病程5-20年,平均(12.94±4.10)年,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用药指导(如:患者口服降糖药应该如何口服,如磺胺类药物:格列喹酮、格列齐特应餐前半小时服用;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应餐前0-30分钟服用,15分钟内最佳;a-糖苷酶抑制剂类:阿卡波糖片、米格列醇片应餐食服用,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餐后服用,肠溶片餐前15-30分钟服用;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应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告知患者药物的相应使用方法,胰岛素注射该如何注射、什么时候注射,如:速效胰岛素餐前;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长效胰岛素一天一次,睡前注射,但需要每天固定注射的时间);饮食指导(定时、定量、定餐,需要三餐规律饮食合理分配营养物质,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运动指导(根据患者自身血糖情况,饭后一小时可选择有氧运动,它的特点就是强度低、有节奏、大肌肉参与,持续时间长,常见形式: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抗阻运动特点就是既然克服阻力的运动,能通过增加肌肉质量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肥胖的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代谢,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常见形式:半蹲、抬腿、小哑铃、弹力带等;平衡和灵活性运动的特点就是加强核心运动能力,稳定身体;通过伸展,减少肌肉损伤,常见形式:伸展运动、缓慢的有氧运动、局部肌肉拉伸、瑜伽等)、日常血糖监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糖尿病时期、患者的监测方案都有所不同,)、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的认知、并发症、依从性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一个专业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培训;②科室人员都需掌握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⑴内因(人格特征、自信、情感、精神刺激、心理因素、抑郁症、认知功能受限、进食障碍等)⑵外因(治疗方案、环境因素、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医患关系、糖尿病的教育、合并症等)⑶自我管理能力(运动治疗、饮食管理、血糖监测方法和频率、用药情况、胰岛素注射、足部护理、门诊的复查情况)⑷强化因素(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症状、并发症、酮体、尿蛋白、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等)③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强度、BMI等资料制定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计划; ④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需求、心理情绪变化和心理调剂技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再对患者制定一个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计划;⑤每天早晨由一名护理人员带领病区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操;⑥每月进行一次集体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将患者和家属集中,由专业的医生给患者和家属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结束后,患者及家属可现场咨询想了解的糖尿病相关知识;⑦建立微信糖友群,由专业医生和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不定期向群中发送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时与患者沟通并解答患者的疑问;⑧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他们的血糖状况;⑨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以将根据情况将患者邀请回来和在院的糖尿病患者分享他的管理方法与心得。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为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见P〈0.05,详见下表
两组血糖指标对比情况((X±s)
2.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及多种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症候群,是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必须患者终身用药、治疗,也需要患者有较高的依从性,正由于这种长时间的用药, 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较大,如: 烦躁、焦虑、悲伤等等一系列心理状态,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状态的产生,会导致患者血糖情况发生变化, 但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后,可以消除这些影响血糖变化的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血糖管理与控制。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有助于患者血糖有效控制,效果达到。
参考文献:
1.沈贤,汤兆奇,翟巧利,徐宏彬.2015—2017年上海市8家基层医疗机构口服降糖药物利用评价[J].安徽医药,2019,23(06):1258-1262.
2.周永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提高检验质量的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156.DOI:10.16281/j.cnki.jocml.2019.37.127
3.刘晓丹,李焱.格列奈类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综合评价[J].药品评价,2015,12(13):16-18+20.
李传学,门志琨,宋玲.社区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与调控措施[J].糖尿病新世界,2015,(01):197.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5.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