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王春宏
[导读] 目的 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ICU患者,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全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常规组的3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然后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转运交接中的基本情况、责任推脱的次数、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危急值交接次数。结果 对照组运转设备、电话咨询、生命体征、污染衣物、贵重物品、交接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0.00%、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推卸责任次数、危急值交接次数分别为13.33%、3.33%,观察组分别为10.00%、0.00%,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转运率,加强医护人员的配合,提高交接质量,降低安全隐患,值得应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ICU;转运交接;应用效果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老年人群的人数规模在不断增加,加上交通工具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正确,就造成急诊患者急剧增加,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数量增加非常明显。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急诊科承担着抢救病人的首要任务,每天都会收治很多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非常关键[1]。在急诊室对危重症患者实行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后,需根据其自身病情的发展及诸多因素转入到ICU,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但是,在急诊ICU的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所以,在转运交接的过程中,需要对护理采取有效的管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顺利的完成转运交接[3]。鉴于此,选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从而判定出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医治的急诊ICU患者,一共60例,选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ICU患者,随机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全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常规组的3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在常规组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范围在20岁-77岁,平均年龄为45.78±2.35岁;在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范围为20岁-77岁,平均年龄为44.73±2.35岁。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各项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的家属,均在知情情况下,签订同意书;(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急诊接诊后,确诊为需要抢救并需立即转运ICU者;(3)均有家属陪同者。
        排除标准:(1)接诊或是转运过程中死亡的患者;(2)无家属陪同者;(3)家属拒绝转入ICU者。
1.2方法
        对照组在转运交接中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实施如下:(1)前期准备工作:成立无缝隙管理小组,由ICU资历与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组员需先经过多种模式的无缝隙管理基础专业培训,例如①邀请无缝隙管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②定期开专模拟急诊与ICU患者转运交接工作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有利于加深小组成员在日程工作形成意识化、常规化、规范化及责任化,待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4]。(2)明确转运流程:①当急诊科护理人员,第一时间接诊患者时,首先应认真评价其风险状况,并由急诊护理人员与主管医师同时确认患者是否需要转运;②对确认转运者,需评估患者的a.基本生命体征、b.当前护理措施、c.用药情况、d.转运方式、e.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等[5];③准备好当次转运中所需的氧气瓶(袋)、心电监护仪、抢救药物等急救设备,并进行检查,保证所有物品能正常使用;④转运的时候,安排至少1名接诊医生及临床工作1年以上的急诊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护送,确保转运安全;⑤安排1名护理人员向其家属安慰、解释,保证转运工作顺利、正常、有序的进行[6]。(3)确保交接无误:①由转运与科室护理人员,协同完成急危重症者的急诊-CU转运交接单,认真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例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发病与接诊时间、初诊、基本生命体征、已检查的项目与结果、用药情况等[7];②确认患者的所有物品(包括医疗用品或设备、私人用品等),是否有丢失、遗落情况;③当ICU接到患者后,需立即记录好患者抵达的时间,安全奖患者转移到ICU病床上,根据交接单快速、准确的完成各种医疗设备连接与正常工作;④与转运护理人员清点患者的私人物品,当安置妥当患者后,测量其基本生命体征;⑤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急诊科、1CU以及护理部,各自保留一份交接单备查;⑥安排1名ICU护理人员,向其家属解释ICU病房的特殊性,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安慰家属,有利于稳定其情绪、提高依从性[8-9]。(4)工作特色:①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可通过微信、QQ等通讯工具,定期发布与无缝隙护理管理相关的最新文献,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身体会、实践感受[10];②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并不断更新,不断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团队协作性;③设定奖惩制度,定期进行综合评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转运交接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推卸责任次数与危急值交接次数等相关情况进行评估。
        (1)转运交接情况评估:从以下6方面评估:①运转设备、②电话咨询、③生命体征、④污染衣物、⑤贵重物品、⑥交接时间,每方面各1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效果越好。
        (2)护理满意度评估: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行问卷调查,满分100分,①满意:80分以上;②一般满意:60至80分;③不满意:60分以下。
        (3)详细记录两组推卸责任次数与危急值交接次数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对照组与观察组转运情况比较
        对照组运转设备、电话咨询、生命体征、污染衣物、贵重物品、交接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0.00%、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2.2对照组与观察组推卸责任次数与危急值交接次数比较
        对照组推卸责任次数、危急值交接次数分别为13.33%、3.33%,观察组分别为10.00%、0.00%,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急诊转运至ICU的患者,病情一般情况下都比较中,且患者容易在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导致病情出现变化,特别是在转运的过程更易加重患者的病情。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有较高的保障,则直接对治疗与预后效果产生影响[11]。因此,对急诊患者转至ICU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还要保正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达到预期水平,顺利完后转运[12]。
        无缝隙护理管理则强调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做好每项细节的处理,确保护理模式能够实现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护理工作有序进行,降低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属于“一站式服务到底”的护理方式[13]。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符合时代的需求,体现出护理水平向更加科学的方面发展,不仅代表了临床护理管理的先进性,还促使医护人员不断的对护理理念进行探索、思考、创新,追求更高的护理质量,切实体现出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本质[14]。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采用缝隙护理管理后,运转设备、电话咨询、生命体征、污染衣物、贵重物品、交接时间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推卸责任次数、危急值交接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属于覆盖整个就医过程的一种护理方式,通过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重点,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责任分配到人,避免工作遗漏,从而有效的保证急诊ICU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安全、顺利的进行[15]。
        综上所述,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有效的提高危重患者的转运率,加强医护人员的配合,提高交接质量,降低安全隐患,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魏鲜, 方芳, 俞亿青,等. 无缝管理制度在ICU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 27(3):145-146.
[2]曾凤兰, 王志良, 张倩. 模块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应用及成效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4(4):392-394.
[3]何国碧, 刘晓芳, 罗婕. 急诊-ICU承接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评价研究[J]. 母婴世界, 2019, 000(7):198-198.
[4]武东波.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00(7):178-178.
[5]刘静, 王敏.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健康大视野, 2019, 000(10):276-278.
[6]武明宇. 无缝隙护理在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9, 36(2):218-219.
[7]蒋敏.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效果研究[J]. 饮食保健, 2019, 6(3):214-215.
[8]ZHAO Jing.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ICU感染性休克引发急性肾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17):235-237,241.
[9]刘丽秀, 王宜娜, 王宜娅,等. "危急值"交接管理在急诊病情转运交接单的优化设计与临床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7):865-868.
[10]顾志娥, 胡娅莉, 赵霞,等.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急诊入院交接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 19(6):429-432.
[11]刘雅楠, 赵伟娣, 马惠欣,等.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ICU转出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4):516-518.
[12]任焕珍.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23):152-152.
[13]冯瑾.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 健康前沿, 2019, 28(7):262-264.
[14]冯雪妍.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121-121.
[15]王素珍.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中的实践价值[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10):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