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颈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手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故部分患者会选择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不仅可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可提高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就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艾灸疗法等方面将中医护理技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颈椎病;康复护理
颈椎病是一种在临床上以颈椎关节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颈部疾患,又称颈椎综合征。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长期颈椎劳损、颈椎关节骨质增生、肌肉粘连、外力损伤、韧带增厚等造成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 占颈椎病发病率的50%~60%;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颈椎病患者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患者不仅承担着生理上的痛苦,还承受着严重的精神压力,而面对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等原因,多数患者不愿接受;相比手术而言,中医护理技术简、便、廉的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风寒湿型:因感受风寒而发病, 表现为头颈肩背部沉重、颈项强痛、活动不利、上肢麻木、脉沉缓、舌淡红。血瘀气滞型:因颈部外伤或老损而致病, 表现为颈肩部或上肢刺痛, 痛有定处, 动则加剧, 夜间尤甚, 上肢麻木, 手指胀痛呈暗紫色, 脉弦、细或涩。痰湿阻络型:颈肩部沉、痛, 头重如裹, 眩晕, 恶心, 欲呕, 上肢麻木, 神疲无力, 脉濡、弦或滑, 舌淡红。肝肾不足型:头颈部痹痛, 肌肉拘急, 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 上肢麻木, 手指颤抖, 脉弦细、弦数。气血亏虚型:头颈部胀痛沉重, 神疲无力, 四肢麻木, 七少懒言, 头晕目眩, 面色少华, 脉细弱、舌淡苔少。
2、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2.1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流动加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使局部肌肉紧张和痉挛得到缓解;还能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自由基形成,从而减轻炎性物质的刺激作用[2]。关福强等[3]将68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患者的疼痛评分、疗效和不良反应上优于对照组;黄曼芬等[4]将132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正骨推拿结合穴位贴敷,观察组采用正骨推拿,1个月后,治疗组效果优于观察组,但治疗组作用效果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探讨;杨瑞萍等[5] 将68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针刺疗法,对照组单独使用针刺疗法,2周后,观察组患者症状及疼痛明显减轻。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时,贴敷时间以4h左右为宜,时间太长对局部刺激性大,可能发生皮疹和水泡等不良反应,而如果时间太短,药物吸收性差,难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2.2中药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是在中医整体治疗理论的指导下,精心选配中草药加热外敷,经皮肤由外而内地渗入到身体内部的疗法,此疗法结合了热疗和药疗的集中优势[6];李若和等[7]将行非手术治疗的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及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方法上配合热奄包治疗,8周后,治疗组视觉度量疼痛评分和颈椎残障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祝玲等[8]将124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热奄包法,观察组采用改良中药热奄包法,2个疗程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疼痛和颈椎功能的效果较好,但此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随访等不足之处;马小燕等[9]将11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颈型颈椎病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法,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采用中药热奄包方法在熏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包的温度,防止烫伤发生。
2.3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是将热磁技术、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中频药物导入技术等巧妙结合,降低了患者的皮肤电阻,从而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改善微循环[10]。俞晓宏[11]将4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TDP照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采取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及护理,1个疗程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王成云[12]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推拿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照1组采用推拿疗法,对照2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1个疗程后,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1和2组。只是对是否存在中药药液过敏者尚且存疑。
2.4艾灸配合针刺疗法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的功能紊乱,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通过中药燃烧产生一种特殊温度,让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来促进血液循环[13]。黄征苗[14]对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艾灸配合针刺疗法、功能锻炼的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功能锻炼的治疗,2个疗程后;试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王耀敏[15]对84例颈椎病患者分组,参照组给予艾灸法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4个疗程后,研究者患者降低了疼痛发作频率和痛感;王晓丹等[16]对120例颈椎病患者分组,试验组给予针刺颈三针加辨证施治, 配合艾灸;对照组给予针刺颈夹脊穴及风池、肩井并给予TDP照射, 1个疗程后,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武娟[17]指出使用过程中劣质艾绒灸时火力暴躁,有灼烧感;含杂质较多的艾绒燃烧时常出现爆裂;新制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火力过强,易灼伤皮肤。
2.5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主要是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对人体进行治疗。中药熏蒸通过皮肤的分泌、吸收、渗透、排泄以及感觉等特点, 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 然后渗透进角质层, 最后进入血液, 通过循环发挥出中药疗效, 排除人体内的湿气[18]。雷明星[19]对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药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姚洪延[20]对3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 和针灸合并中药薰药组,1个疗程后,针灸合并中药薰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灸组;康献勇[21]对96例颈椎病患者分A、B两组,两组均给予牵引配合手法治疗, B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B组患者缓解症状, 同时促进了颈椎生理曲度恢复。
2.6腕踝针
腕踝针是张心曙教授在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疾病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针刺疗法[22]。肖芳等[23]对90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药和腕踝针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孔彩霞[24]对4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针灸、对症等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疗法, 1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2.7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应用手指、掌、肘等部位刺激病人经络腧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无痛、无创、不具侵入性。穴位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治疗方法,《灵枢·二十五人》早已提及手指点穴可通经络、调气机[25]。时永超等[26]将6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筋止痛水进行中药涂擦并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效果明显改善;邓永盛等[27]将13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穴位按摩进行干预, 观察组开展经穴按摩与颈部保健操干预, 1个疗程后,对照组患者疼痛改善效果显著。
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的展望
虽然现在中医护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突出了医院的中医特色,但中医护理技术仍存在些许问题,如安全性问题、个体差异性问题、舒适性问题等[28]。同时陈丽萍[29]指出中医护理操作的应用比较常见,效果满意度较高,但同样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积极与患者沟通并做好相应的解释,同时完善中医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操作不良事件,改善中医护理工作质量。闫亚琼[30]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深化中医护理体系建设、加强中医护理文化建设、加强中医护理法规建设及中医护理队伍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注重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此项研究与李培君[31]在现阶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中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4.小结
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目前,大部分报道都是以单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为主,部分使用两项中医护理技术同时操作,但存在样本量偏少及观察疗程短的不足之处;在病人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两项或两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痛;同时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存在安全性及舒适性问题,应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改进操作用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并避免不良事件的产生,也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辩证分型较少,同时不同证型采取不同中医护理技术的调查研究较少,如果可以采用辨证施护,治疗效果应该比较显著;在临床上,穴位按摩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由于该方法步骤简单无痛感,故易于被患者接受;而面对颈椎病患者伴随颈痛的症状,腕踝针治疗痛症的效果也较好;临床上把腕踝针结合穴位按摩两种护理技术同时操作,对颈椎病患者的康复应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霞.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0):1232-1234.
[2]罗绯.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42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15,31(09):84-85.
[3]关福强.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7):53-56
[4]黄曼芬.穴位贴敷疗法联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处方药,2019,17(07):133-135.
[5]杨瑞萍.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及疼痛的改善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79-80.
[6]张劲新,刘万鹏,邹清丽.?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术后恢复期臀部疼痛48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38(04),100-102
[7]李若和.中药热奄包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影响.浙江中医杂志,2016,51(01):35-36.
[8]祝玲.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在颈型颈椎病康复中的效果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01):74-76.
[9]马小燕.中药热奄包法在颈型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1):3299-3301.
[10]陈蓉.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4):39-40.
[11]俞晓宏.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30),61-62.
[12]王成云.推拿正骨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新中医,2018,50(07):117-119.
[13]铁绍文.艾灸防病治病探析.中医研究,2019,32(09):7-10.
[14]黄征宙.艾灸疗法对颈椎病生活质量的影响.内蒙古中医药,2015,34(09),50.
[15]王耀敏.艾灸法联合中医护理在颈椎病颈痛中的应用效果.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3),167-169.
[16]王晓丹.颈三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16):14-16.
[17]武娟.艾灸疗法与艾绒.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1):102-104.
[18]张晓明.中药熏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6):86-86+88.
[19]雷明星.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陕西中医,2015,36(03):288-289.
[20]姚洪延.中药熏药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205-206.
[21]康献勇.牵引配合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1):26-27.
[22]王琼,周庆辉.腕踝针疗法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探析.中国针灸,2017,37(05):509-512.
[23]肖芳.腕踝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44例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2):44-46.
[24]孔彩霞.腕踝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162-162+166.
[25]杨海侠.补阴泻阳穴位按摩治疗失眠证疗效研究.陕西中医,2019,40(09):1291-1293.
[26]时永超.中药涂擦联合穴位按摩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5,(05),459-460
[27]邓永盛.经穴位按摩与颈部保健操预防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19,28(04):396-398.
[28]李莉.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2),149-152
[29]陈丽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管理及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心理月刊,2019,14(17):83.
[30]闫亚琼.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25-27.
[31]李培君.现阶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