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作用,以此提升急诊科护理带教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比较两组带教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对教师带教和理论知识水平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带教模式潜藏的问题,还能提高急诊科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带教满意程度,对于提高急诊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后期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带教;作用
引言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主要作用表现在抢救重病、疾病患者。也就是说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病症的患者,这就可以拓展医学实习生和护理实习生知识层面,使得其自身实用技能和综合学习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而对于护理带教来说,其可以帮助护理专业实习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使得护理实习生迅速适应急诊科日常工作氛围,有效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以及实习生日常工作水平,确保医疗行业对急诊科实际工作要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但是传统护理带教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急诊科护理工作要求。这就应借助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科护理带教模式展开全面优化,强化实习生参与急诊科护理带教的积极性。将急诊科护理带教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各项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而且针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展开研究,了解该种带教模式是指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帮助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更好掌握各项专业知识,为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后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名学生。其中,对照组中包括3名男学生和30名女学生,年龄在19岁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3±0.45)岁,学历皆为本科;观察组中男女学生的比例为4:29,学生年龄在20岁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6±0.46)岁,学历皆为本科。两组实习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历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开展带教之前,需要对急诊科实习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展开研究分析,之后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实习生给予不同带教模式,遵循不同带教模式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实际表现展开有效研究,继而得出合理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结论,以此帮助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选择更加合理的带教模式。由于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资质和理论实践能力大致相同,这就应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开展不同带教模式。
对于对照组学生来说,应向其提供常规带教模式,带教老师可以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实施一对一指导,并按照各项具体要求对学生开展示范教育,协助学生完成急诊科护理实习规定要求。
对于观察组学生来说,需要向学生提供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带教。在计划阶段,应按照急诊科日常工作要求以及临床护理实践要求为实习生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和实践能力达标的带教老师,并保证带教老师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表现形式和实际作用效果有所了解,避免带教老师在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进行综合培训和专业指导时出现问题,继而培养护理实习生处理分诊急诊患者的能力,使得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可以对患者病况和病情表现展开有效判断,继而提高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患者的抢救能力,使得急诊科医护人员日常工作难度有所降低。同时还应在考虑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为护理实习生制定合理带教计划,并保证带教计划符合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日常学习和临床实践要求,强化临床实践与护理带教之间渗透力度,使得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带教老师提出的任务,确保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自身综合学习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在实施阶段,带教老师需要借助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实际情况全面表现出来,并在各项基础因素支持下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采取不同方法开展带教活动,优化急诊科护理带教缺陷,使得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作用效果可以全面表现出来。而且应用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方法比较多,常见的包括目标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可以提升急诊科护理实习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理论内涵,确保学生可以遵循各项带教计划全身心参与到各项基础知识教学氛围当中,降低各项学习内容复杂程度,确保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自身预检分诊急诊患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涵养有所提升。在检查阶段,带教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考试等形式检查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对于学生自身综合技术不达标现象来说,需要对各项问题表现形式和思维状况展开深入研究,以此确定合理解决措施。提高急诊科护理带教效果,将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价值全面表现出来。
1.3观察指标
针对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护理知识掌握力度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开展考核分析,并通过最终考核分数判断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日常表现和专业技能水平。而且通过实习生最终考核分数进行对比,发现学生最终考核分数越高,其自身在急诊科中的护理能力也越强。当然调查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价值时,还应分析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程度,发现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程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这三个级别,这就可以按照这一指标判断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作用效果,按照护理实习生满意程度对其日常带教模式实施优化调整。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指标评分比较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观察组在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之后,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各项数值信息本身具备明显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详见表1。
.png)
2.2两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比较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与传统带教模式在实际表现和现实作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和传统带教模式的满意程度存在差异,而且两组对带教老师的满意程度也具备一定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详见表2。
.png)
3讨论
由于急诊科日常护理工作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进入急诊科工作前期,必须在考虑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意识等条件下对其开展各项教学工作,逐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参与力度,将其在综合学习和护理意识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针对急诊科护理带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传统带教模式具备刻板和单一等工作特点,如果一直采取传统模式带教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必然导致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该科室护理人员综合学习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逐步下降,实习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大提升。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必然导致患者健康、医院形象和急诊科形象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就应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急诊科传统护理带教模式实施优化调整,这对于提高急诊科护理带教水平和护理实习生日常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
护理带教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急诊科中交流学习和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护理带教,可以促使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将自身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以此提高实习生自身能力,继而促使急诊科实习生可以按照带教老师日常指导要求全身心参与到各项教学氛围当中,这对于提高急诊科护理水平和患者抢救速率也有重要作用。在医护人员带教护理实习生时,应认真对待护理实习生针对急诊科护理提出的各项问题,尽心尽力指导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在日常工作和综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有效提升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接受医护人员带教的积极性,强化护理实习生与医护人员之间配合力度,尽量在短时间内将师生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护理人员。降低急诊科日常工作难度,使得急诊科中重病和急病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一般来说,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带教时可能会因为护理人员与实习生之间思维差距过大而出现问题,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带教氛围当中,同时急诊科护理人员对实习生采取的带教模式也过于老旧,这就需要利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提高实习生与急诊科医护人员之间配合力度,尽可能的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际学习能力,确保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可以在医生和护理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各项工作,使得急诊科护理工作与医务工作相互契合,这对于提高急诊科护理带教水平和实习生自身综合素质涵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针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展开研究,了解到其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戴明循环、品管圈、根本原因分析、护理五常法、六西格玛法、失效模式效应和询证护理这几个方面,这就应保证带教老师和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以及相关要求有所了解,要求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按照带教老师要求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从而避免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受到外在因素干扰。
对于戴明循环法来说,主要是指利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这四个环节开展急诊科护理带教,要求护理实习生按照相应计划实行相应学习,加深学生对各项护理工作和理论依据掌握力度,避免实习生接受医护人员带教时出现问题。对于品管圈来说,是指在同一工作现场内,工作性质相类似基层人员组成的学习小组。在小组范围内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开展带教,则可以强化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各项基础工作项目掌握力度。而且借助品管圈还能强化急诊科护理带教活动改善力度,以此保证急诊科护理带教达到完善状态。对于根本原因分析法来说,表现在带教老师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日常工作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了解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出现各项问题的原因,并在各项原因支持下强化急诊科护理带教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降低急诊科护理带教风险。对于五常法来说,是指在医疗护理中做到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的方法,用于提高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参与各项基础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时强化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确保实习生在短时间内适应急诊科护理工作彰显急诊科护理工作现代化内涵。对于六西格玛法来说,表现为依照相应结构系统解决各项问题的管理方法,并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改进处理。同时提高急诊科护理带教水平,提高急诊科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急诊科在医院中地位层次。对于失效模式效应来说,属于一种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其可以深入分析急诊科护理工作某个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失效问题,以此分析出失效原因和具体影响。同时带教老师可以根据相应原因对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展开有效指导,从而制定避免失效的可行性措施。对于询证护理来说,是指遵循现代化医疗行业对急诊科寻求的最佳临床护理证据,用于激发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自身潜能,使得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各项临床护理实践有深入了解。
4结论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了解持续质量改进不仅可以提高急诊科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和临床试验中参与力度,还能提高急诊科护理带教效果。因此,在急诊科护理带教过程中必须强化持续质量改进运用模式,发挥持续质量改进现实作用,将急诊科护理带教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而且多项数据表明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显著提高带教效果,这也说明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有明显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亚,留静,谢美玲.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10)
[2] 李唯砚.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意义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11)
[3] 刘桂莲,陈娇.急诊科护理带教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12)
[4] 张佩雯.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