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4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苑贺英
[导读]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纯中药内服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5%,对照组为33.3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配合艾条灸及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肯定,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寒湿凝滞型痛经;中药内服;艾条灸;穴位贴敷

        原发性痛经指经行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膝酸软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为主,但只有镇痛作用,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称之为“痛经”“经行腹痛”,一般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证型,临床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多见[1]。在该病的治疗上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观察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 1 月~2019 年 12 月门诊就诊的患者 48 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及《中医妇科学》寒湿凝滞型痛经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平均年龄27.38±6.18 岁,平均病程 24.46±11.53 月;对照组 24 例,平均年龄 27.12±5.73 岁,平均病程 24.83±11.49 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因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痛经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同时参加其他药物及临床试验对本研究有干扰者;用药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中药(白芥子、制川乌、细辛、制甘遂按5:4:3:3 的比例)制成粉末,姜汁调丸,贴敷于关元穴、子宫穴、次髎穴、腰阳关穴,每次贴敷 4~6h,分别于月经第 1~3 天内和经前 1 周各贴敷 1 次。连用 3 个月经周期[2]。
        对照组:服用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延胡索、川芎、苍术各 9g,干姜、肉桂各 3g,没药 6g,赤芍、当归各12g,生蒲黄、五灵脂各 10g,生米仁 15g。月经期第 1~3天开始连用3剂,经前1周连用7剂。连用3个月经周期。
1.3疗效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痛经症状、程度的变化,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疗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100%。痊愈:治疗后痛经消失,积分值减少≥95%;显效:95%>积分值减少>70%;有效:70%≥积分值减少≥30%;无效:治疗后积分值减少<30%。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患者痛经时就诊,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或中药口服治疗,当月痛经的缓解情况比较,观察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3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 2 例出现胃脘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不适症状均在停药后消失。
3讨论
        痛经的发病有禀赋不足、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及感受外邪等原因,其病位在冲任和胞宫,变化在气血。寒湿凝滞型痛经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阴寒内盛,致使冲任虚寒,经血运行迟滞;另一方面,患者经期冒雨涉水,或经期贪食生冷,内伤于寒,寒湿客于冲任、胞中,致使经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针对上述病因病机,治疗当温经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止痛[3]。笔者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的中医外治疗法。所拟中药配方为小茴香、葫芦巴、紫石英、茯苓、苍术、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香附,方中小茴香温经散寒;葫芦巴温肾阳、祛寒湿,长于暖下元,散寒凝,止冷痛,《本草正义》言其为“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紫石英温肾暖宫,其长于散寒暖宫,《本草经疏》[4]言其为“为女子暖子宫之要药”;茯苓健脾利湿;苍术健脾燥湿;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止痛。所选穴位次豂、关元、气海、中极。次豂为补益下焦、强腰利湿,为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的要穴;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气海穴为任脉之要穴,有培补元气、温阳益肾之功;中极穴为任脉与三阴交会,主治泌尿生殖系疾病[5]。穴位贴敷疗法为贴敷的具有温肾暖宫、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功的中药作用于腧穴后借助经络系统传导以及药物本身的疗效和透皮效果来达到温经散寒除湿化瘀而治疗痛经。穴位贴敷疗法具有通过皮肤吸收,避免了胃肠道分解及肝脏首关效应,更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无疼无创等优点[6]。
        本研究显示,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两者的疗效相近,但中药穴位贴敷的即时疗效优于中药汤剂内服,起效较快,对于正值经期痛经前来就诊者,更为适合。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配合艾条灸加穴位贴敷的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了穴位、艾灸、药物的多重作用,内服加外用,疗效确切,治疗无痛苦。能有效防治寒湿凝滞型痛经症状,标本同治,副作用少,且远期疗效肯定,患者容易接受,有一定的社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7.
[2]徐嘉,庞立健,刘创,等.数据挖掘研究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规律及机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5):804-810.
[3]连凤梅,赵瑞华,姜羡华,等.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4):96-100.
[4]路帅.温经汤口服配合中药热奄包外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5):465-467+508.
[5]周腊莲.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5):727-729.
[6]余希婧,郭蓉,华水生.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2):144-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