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缩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DNT的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8期   作者:朱瑾 宏欣 郑昕 邬媛 李静 张茹 李浴静 刘
[导读]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缩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DNT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缩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DNT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一共100例,时间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09月30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集束化护理),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分别对患者溶栓前、溶栓后3天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结果: 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和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后3天,两组NIHSS评分和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缩短缺血性脑卒中DNT患者预后显著提高。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患者总数的75%~85%[1]。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闭塞导致延髓等生命中枢血液供应障碍,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综合。DNT是指患者到医院至静脉溶栓给予rt-PA静脉溶栓所使用的时间。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09月30日,在我院救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溶栓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在40岁~80岁之间,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在时间窗4.5h内。排除标准:①确诊脑出血,既往有出血病史,凝血功能障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②严重脑卒中(NISS评分>25分)BI:0分。其中,常规组女性19例,男性31例,年龄41~79岁,平均(61.7±3.9)个月,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0~80岁,平均(61.9±3.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支持,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
1.2.1集束化护理的方法
(1)病情评估:患者病史及发病时间、体重,是否在溶栓窗时间内,评估患者意识、瞳孔及肢体运动情况,给予心电血氧监护,并完善相关检查。同时在双上肢各建立静脉通路,一路为基础治疗,另一路为溶栓通道。

评估自理能力,并制定对应的护理计划,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干预,以减轻焦虑。
(2)协助检查:提前协调放射科及电梯工作人员由专业医护人员,备齐抢救物品,快速有效安全陪同患者做CT检查并返回,以降低检查途中的风险,并高效迅速的节省时间。
(3)用药护理:由熟练掌握溶栓流程的专业护士予患者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公斤体重,和医生沟通确认rt-PA的剂量,首先小剂量药物1min内静脉注射,剩余药物使用提前备好注射泵1h内泵完,在溶栓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即病情变化并记录。
(4)病情观察:在溶栓后,观察患者瞳孔和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血压每半小时检测一次,并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情况,防止溶栓并发症的发生。
溶栓后24小时卧床休息,根据病情复查头颅CT或者MRI检查,并做好健康宣教。
(5)康复锻炼:尽早康复锻炼已被证明对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2]。从被动运动开始,结合患者的肌力评估进行主动运动、离床活动等,促进康复[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3天NHI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
(1)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量表(NIHSS
),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2)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BI),BI越高表示患者的运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以上SPHSS 24计算,以上资料用(X±z)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 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情况
         溶栓前两组评分:
常规组与对照组p值均大于0.05无差异。                         
溶栓后3天两组评分:
常规组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无差异
与溶栓前相比p<0.05


2.2预后
          经过两组预后的比较:对照组的溶栓治疗预后为98%,显著高于常规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多选择溶栓方法,也是国内外临床指南推荐的最为首选方案[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时间窗4.5小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化,且风险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对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DNT应在60min内目前已获得大量循证支持,严格控制时间可使患者死亡率降低22%[6]。对于缺血性脑卒重患者,其治疗获益有时间依赖性,DNT每减少15分钟则降低5%的病死率[6]。                                               
在常规的护理中,因为没有系统护理标准,在细节上耽误时间,不能尽快的给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而使患者预后较差。而集束化护理干预基于循证医学发展而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确定的护理方案科学实用,能迅速有效的缩短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预后。在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中运用集束化护理,运用科学实证结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以此完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7]。
在脑卒中溶栓治疗患者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维持了患者心理和生理平衡,改善了患者预后[8]。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干预显著提高患者预后,(p<0.05)。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段云霞、陈小玉、张梓倩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J]中央民族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1(2):65-70
[2]董晖,脑卒中患者早期抗痉挛的体位护理[J]护理学志.2012,27(5):70-70
[3]王清、陈湘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38-40
[4]蔡业峰、贾真、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5]王红萍、庄怡青、陈孝萍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延续性护理方案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2):66-68.
[6]《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版
[7]刘亚红、赵义娟、朱小敏等,脑卒中患者集束化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49-1051
[8]孙伟燕、叶丽敏、吴远聪等,rt-PA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即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5):446-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