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配电网运维工作也得到很大提升,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实现了信息共享、风险监测等多种功能。下面文章对互联网下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配电;配电网;电网运维
引言
配电网络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管理。以高科技为支撑,在智能电网背景下,有效地实现运营一体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运营管理水平,这对整个配电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互联网+”应用于智能配电网运维的重要性分析
“互联网+”技术综合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传统行业技术,实现了新型行业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行业中的应用,很好的摆脱了业务开展的地域限制以及时间限制,对配电网而言能起到运维枢纽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和智能配电实现配电网信息和业务的统一。产业和产业间的融合是实现资源有效合理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能源供需。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是介于整体覆盖、深入剖析、数据传输、中心控制、云计算、互联网等情况下,对线路电路负荷、配电网系统故障、电网系统工作状态、电网系统服务质量等,做好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系统优化、全面监管、风险预控工作,以此强化智能配电网运维效能。在智能配电网发展中引入“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调度消耗,同时科学控制能源运输损耗,降低设备基础投入。“互联网+”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还能够进一步挖掘智能配网大数据,完善配电网的虚拟空间服务,实现配电网中的资源共享。在我国“互联网+”智能配网中的应用运行中发现,能有效提升配电网效果和用户体验。
2“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应用分析
2.1信息采集
目前我国电力输配线路普遍存在网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大多数配电线路分布于自然环境及自然气候相对恶劣的山区,存在形成信息孤岛及业务孤岛的可能性。一旦线路发生故障时往往依赖人工巡逻排查线路故障的发生区域,直接影响故障排查效率,甚至可能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及财力,延长停电恢复时间,而以“互联网+”为基础使用终端能及时发现故障发生位置,对于全面采集电网运维相关数据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业务互联网化无法脱离设备互联网化的支持,换而言之配电网及终端设备接入网是智能配电网及互联网间相融合的前提条件。同时,合理部署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及用电设备,充分发挥各种监测终端的作用,例如:视频监控、环境传感器及控制器等,满足实时采集控制单元的要求,全面采集安全、环境、用电及发电等方面的安全数据,促使其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能源管理末端神经元,最终利用扁平化汇聚、纵向贯通及树状汇聚等流量形态,形成以终端用户为末梢以调度平台为中心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模式,大大提高人力、物力及财力的管理效率。此外,信息采集内容可分为配电网设备出厂数据及配电网具体运行数据,而利用终端滤波放大电路处理后,能充分发挥AD转换芯片的作用,促使模拟信号成为数字信号。
2.2能效优化
根据总电费、电价、峰谷平用电、容量分配等预警信息,确定电能运用能效,根据无功受罚、故障频率、故障类型、故障成因、故障危害,确定线路改造方案,释放线路载荷效能,强化维护费用支出效能。
积极识别电能耗损、线路载荷饱和度、维护行为成效数据,以此确定配电网运维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识别到相应数据信息下,由智慧决策处理单元整合散碎数据,值班人员或远程遥控人员汇集系统反馈、运维记录,编制配用电能效报告,交由管理层审阅;其次,根据能效评估报告,确定配电网系统配用电能效不佳成因,确定设备故障、设备性能不佳、系统布局不合理、智能分配漏洞、用电申请不严谨、异常用电等现象,汇集成配电网升级改造方案,指导规划配电网运维改进工作;最后,执行能效优化方案,做好用电负荷线路评估工作、工作环境评估工作、设备替换折现工作、新设备采购工作、设备安装工作、设备测试工作,参考、比对配电网升级改造方案,确保线路载荷分配高效能、电能无用功损耗下降、配电网故障频率及危害下降,以此强化线路载荷能效、电能能效、维护成本能效。
2.3 优化建设管理
一是重视运营人员的培训。面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配电运维一体化工作,需要做好操作员的技能培训,才能全面、详细地了解配电检修工作的内容。可以采用分层次的管理方法,即将职责内容进行分组,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较短的时间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满足配电检修工作的要求,始终保持高效率工作状态。二是对检修人员进行培训。实施集成运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专业内容较多,但由于针对性和计划性较弱,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所以操作人员工作时应组织检修人员进行现场学习,由检修人员负责开展现场安全保障工作,并组织完成电气设备的检验和验收,节约了检修时间,降低了操作成本。三是落实责任制。针对不同工作内容的操作人员,分别对他们进行组织培训,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职责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培训的基础上,还要把责任制度落实到位,明确配网运维一体化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运维计划和操作目标,并明确相关负责单位和个人相应的职责,使他们在掌握操作、检修和维护专业能力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职责。
2.4智能配电网的维修及数据分享
“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的维修需要为其配备专业人才以构建专业团队,对于得到的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准确分析,对于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也能够以专业化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以判别处理方案。另外在实际运维中,还必须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进一步培训,希望能够突破运维中面临的技术重难点,实现技术突破。另外,在智能配电网发展建设中还需要运维维护支持专家,加强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让专家给工作人员工作中遇见的难题远程指导,实现技术突破与革新。另外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平台的构建,还能够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故障案例的记录、存储、上传,实现运维数据共享。
2.5完善风险预控体系
风险预控体系是在借助工作经验、运维工作记录等,做好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控制活动。风险识别包括设备非正当报废风险、设备老化风险、员工工作偏差风险、配电网过载风险、电费计量风险等,风险预控是在以上风险下,做好设备检修、轮换、排障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做好人员训练、监督、绩效评价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做好配电网用电周期内7×24 h不间断监管、干涉、促进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以此健全风险预控体系,强化智能配电网运维效能。
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将电力系统的各个元素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断促进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与云/边缘计算技术等互联网关键技术在电力系统源侧、网侧和荷侧三方面的深化应用和扩大影响, 推动了电力系统实现全面可观可测、可调可控。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撑下, 智能电网将会朝着透明运行和泛在物联的形态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仔龙.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2):152-153.
[2]徐明,杨瓅.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探讨[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6):122-123.
[3]宋志雄.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