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许多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定位电子商务在农村脱贫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诸多实践和经验研究成果,为实现扶贫脱贫目标积累了大量案例和经验,电商平台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载体,旨在推进农产品流通的各类平台也成为贫困地区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营销手段;社会影响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对‘互联网+’扶贫的支持力度”。《“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借助互联网发力精准扶贫,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既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精准扶贫中的重大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可见,农村扶贫时间紧、任务重。传统扶贫和脱贫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扶贫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如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风生水起,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特征对消费者本身、潜在消费者、电子商务平台和产品厂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线上购物的方式也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不能直接接触到产品所以网购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潜在消费者经常通过参考其他消费者的反馈来进行是否购买的决定。早期的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只提供了简单的评论功能,消费者只有一次评论机会。后期发展了追评功能,让消费者能更加合理的对产品进行评价,给了消费者一定的体验时间,这样的评论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有用性。很多对于追评行为的研究指出追评比初评更能影响商家,特别是前后态度不一致、评论文本字数较多的评论更能引起其他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影响其决策。
3互联网扶贫的特征
目前,有学者所说的互联网扶贫或网络扶贫大多指农村电商扶贫,是将电子商务引入到农村中,让农户在电子平台上与外界进行商贸交易,即“互联网+营销”。还有学者所指的互联网扶贫则是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引入互联网,即“信息扶贫”,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手段建立精准的扶贫数据库,通过以贫困对象为中心的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各种扶贫政策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将相关数据与信息提供给社会团体,引导其积极参与扶贫。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的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充分使用以互联网思维武装扶贫参与者的思想来提升网络扶贫服务水平;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来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建立扶贫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桎梏,实现农村贫困者的自我发展,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简言之,互联网扶贫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的利用助力扶贫脱贫工作,是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新思维、新方式。
2.1互联网扶贫的特点
2.1.1互联网扶贫的精准性
⑴精准识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偏远地区,传统的扶贫方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贫困地区与人口进行系统识别并精确帮扶。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首要条件,必须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定位,才能保证实施扶贫政策的准确落实,实现真脱贫。凭借互联网技术,准确定位贫困地区分布,同时借助互联网数据分析贫困人口同居住环境的内在联系,通过描绘贫困分布的三维空间图,可以实现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确识别定位后,建立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档案库,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对贫困地区或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归纳和贫困程度分析,最终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
2.1.2精准管理扶贫事业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扶贫精准管理的动态化。
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户在得到政府的有效帮扶下能够慢慢缓解贫困状态甚至是脱贫,此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扶贫综合信息平台通过信息追踪机制能够及时启动符合脱贫条件农户的退出机制。同时,脱贫户退出精准管理计划后,系统会继续追踪该贫困户的各类信息,及时监测“返贫”现象的发生。
2.1.3精准帮扶贫困户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精准帮扶指的是在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后,以贫困户为中心针对其致贫原因,通过精准管理等手段,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扶贫政策。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互联网扶贫主要通过“互联网+营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社会参与”等模式对贫困人口进行对口帮扶。
2.2互联网扶贫的灵活性
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覆盖范围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基于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可以为政府制定扶贫政策提供依据。互联网扶贫的灵活性表现在它根据具体数据的真实反映,分析各个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对策。如针对安徽大别山区因信息严重缺乏所导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矛盾突出的信息扶贫,以及对于西部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所进行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加速了精准扶贫工作进程等实例,无不体现了互联网扶贫的灵活与变通。
2.3互联网扶贫的互动性
不同于传统的扶贫方式,互联网扶贫强调的是扶贫者、协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其中以电商扶贫最为明显。它首先是要求政府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相关指标厘清,即明确扶什么贫,怎么扶贫,如何防止返贫等问题。而协助者,也就是互联网扶贫中与政府合作的电商平台、技术提供者等不仅要熟悉扶贫政策,还要对自身立场做出明确规定。
2.4互联网扶贫的高效透明性
互联网具有共享、快捷、远程等特点,这使得互联网在促进扶贫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扶贫网络监督平台是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的基本保障,通过互联网将所有的扶贫政策和信息在监督平台上开放查询,贫困地区分布、贫困户数量、贫困程度、扶贫政策落实信息等都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公开、公示,从而保证扶贫工作在公众的视野下进行,既保证了扶贫事业的高效化、透明化发展,同时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扶贫宣传,从侧面推动社会各方力量也加入到扶贫事业之中。
3信息内容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文章对扶贫助农电商平台营销文案设计具有直接参考价值,针对不同产品采取更加有效的文案策略。同时,由于话语本身带有影响力,情感类营销文案对扶贫对象过于悲苦、被动、无助等形象的过度渲染,一方面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感疲劳而拒绝更多关注和购买相关产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使得精准扶贫实践偏离其正常的社会定位,对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推进造成负面影响。利用ICT手段实现对帮扶对象的赋能,需要综合考虑其多方面的潜在影响。
结语
互联网扶贫正是因应贫困地区的不同状况而生的扶贫新形式,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可选方案。
参考文献
[1]苗月新.互联网时代营销观念的变革[J].北大商业评论,2016(1):54-61.
[2]汪汉清,樊振佳.我国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核心话语演变分析:以198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8):96-106.
[3]梁俊山,方严英.我国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现状、困境及出路———以龙驹镇农村淘宝为例[J].电子政务,2019(1):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