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评价及改进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程中华
[导读]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将“三农”工作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课题。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将“三农”工作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农村居住环境的规划依据,并提出改进农村人居住环境的措施,确保推动农村建设发展,全面发展美丽农村,为农村人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更好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升农村人与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以人为本
        引言:
        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农村,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各地方积极统筹规划,倡导示范引领,倾力打造宜居、宜业、旅游、民富、人和的美丽农村。因此,蒙城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1.农村人居住环境改善的必要性
        1.1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两会报告中提出“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力度,修建农村公路,加快农村新一轮电网建设,保障农村供电的可靠性”。积极鼓励各地方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
        1.2地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蒙城县为例,始终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让乡村恢复活力”的原则,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梳理编订了《蒙城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并积极落实和执行,大力改善蒙城县农村人居住环境,加大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1.3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发展下对农村建设发展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各地方始终以规划建设为引领、以环境治理和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党的领导,紧密贴合群众,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规划。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环村林带等,要求农村环境的总体规划具有延续性。
        1.4蒙城县柴河村自身发展需求
        由于柴河村经济发展水平缓慢,村庄建设亟需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增多,老龄化严重,农村的整体建设有待于完善。
        2.农村环境的规划依据
        2.1规划的指导思想
        蒙城县在具体进行农村环境规划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蒙城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蒙城县村庄布点规划》等各项条例进行。秉承十八大和2017两会精神,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赋予农民决策自主的权利,尊重农民各项权利的使用,集中一切思想发展农村建设,合理进行土地规划,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确保在绿色环保理念下,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好兼顾生态环境效益[1]。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农村发展的首要宗旨,同时积极弘扬农村文化。
        2.2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众参与”,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农村环境规划上要充分体现农村的鲜明特色,做好城乡衔接,合理进行土地规划使用,加快功能设施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和谐、宜居宜业,规划建设将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保护作为关键目标,合理整治乡村垃圾、污水排放、河道治理等。进一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促进农村人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
       
        图1  人与生态融合
        3.改进蒙城县农村人居住环境
        3.1现状
        据调查证实,蒙城县柴河村村庄道路较为狭窄,相配套的附属设施不齐全。村庄在布局上凌乱,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大量的老旧房屋;绿化环境缺乏,存在大部分的闲置用地[2]。农村室外休闲活动场所相对较小;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3.2规划建设
        要结合柴河村的经济发展、土地、人口规模、可规划的范围、公共设施建设等。结合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理念,加快村庄公共服务建设,设置便民中心、幼儿园、小学、老年活动场地、农资店、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等。
        3.3具体改进措施
        3.3.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首先,要加大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结合城市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促进生态效益与农村经济效益的高度融合,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3]。其次,要加大环保理念下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新兴媒体渠道加快环保理念的宣传,有关部门定期到农村进行环保讲座,强化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营造人人珍惜、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具有针对性意义的案例,强化农村人对生态破坏后果的认识,共同致力于农村环境建设中;最后,要加强对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整治,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模式进行农村环境整治,逐步推广无害化垃圾处理技术,最大化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村人的生活品质。
        3.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具体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水电设施、消防、天然气等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污水管道建设,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同时加强村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进一步拓宽和改善村庄的内外部道路,在村内建设停车场,保障基础设置配备齐全。结合农村实际建设“乡村景观”,增设路灯、桥梁、水岸等景观,全面打造美轮美奂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人生活品质的同时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
        3.3.3推行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手段
        绿色环保理念下,要善于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污水不出村”处理,采用负压分离收集系统+堆肥+绿色农业模式进行农村生态社区的构建,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针对不通畅的河道,通过扩大河道面积等手段沟通水系,盘活水体,提高农村河流的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农村的水资源环境。
        3.4赋能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及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村环境整治,依托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发挥农业功能,大力开发乡村资源,壮大农村产业链。始终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产业定位,全面打造种植规模大,具有鲜明农产品特色的农村。将目光聚焦到规划建设上,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扎实做好村庄规划,拓展农村生态空间,加强对生态土地的整治,加大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拆除废旧的房屋,合理进行房屋建筑布局,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鼓励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种植产量和质量,加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力度,鼓励农户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环保性农业,促进农村种植户丰收增产。同时提升农村的绿化覆盖面积,着力打造生态田园一体化模式。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引导农业由粗放化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注入农村当地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在具体进行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和当地气候特点及地势地貌,引导种植户栽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等。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减少有害气味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鼓励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售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更好践行党和国家颁布的乡村环境建设政策方针。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产业兴旺是农村人环境改善与治理的可持续动力,文化传承是农村人居住环境改善的内涵要求,要想提升农村人居住环境质量,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可以积极学习蒙城县农村人居住环境改善与治理的措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雷波,沈婷婷,张琴.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治理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9,13(Z1):68-70.
        [2]本刊编辑部.发展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J].中国三峡,2019(11):91.
        [3]苏德林.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J].国土绿化,2019(10):64-66.
        作者简介:
        程中华(1983-),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