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我国能源结构问题,我国燃煤锅炉使用量较大。从煤炭消耗量上看,工业燃煤的煤炭消耗量较大,约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25%。锅炉排烟温度是影响锅炉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应在机组设计、安装、调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在机组投产后将排烟温度作为锅炉节能重点指标进行管控。文章着重分析了某电厂1000MW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的排烟状况,以降低因排烟温度升高产生的危害为目的,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燃煤锅炉;排烟温度过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1 文献标识码:A
1异常现象
1.1锅炉概况
某电厂1000MW超超临界燃煤锅炉,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一次中间再热、单炉膛平衡通风、固态排渣、露天布置、全钢构架的∏型直流炉,设计送风温度为25℃,燃用设计煤种BMCR工况排烟温度123℃。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共设置6台中速磨煤机,磨煤机出口采用变频旋转分离器,通过改变分离器转速控制磨煤机出口煤粉细度。
1.2排烟温度情况
该锅炉在168h试运期间出现排烟温度过高的现象,由于168h试运期间机组主要运行参数、煤质等条件基本无变化,通过统计机组1h运行数据并取平均值,得出该锅炉排烟温度(表1)。该锅炉设计送风温度为25℃,即该锅炉在送风温度比设计值低的情况下运行时,排烟温度仍然比设计温度123℃高出11.65℃,估算由此引起供电煤耗上升高达2.18g(/kW·h)。
2原因分析
2.1氧量控制不合理
通过观察排烟含氧量,发现该锅炉两侧氧量偏差较大。对氧量计进行校准、排除测量仪器因素后,判断炉膛内燃烧组织不合理,炉膛内部单侧区域燃烧较强。为了将氧量偏低侧运行值控制在接近于设计值的水平,运行中大幅度提升总送风量。进入炉膛内的送风量提高后,相应降低了炉膛内温度,减少了辐射受热面的吸热量,导致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上升,最终影响排烟温度上升。
2.2锅炉受热面结焦
在氧量偏低的区域,燃料不能完全燃烧,烟气中CO含量增多,附近受热面还原性气氛加剧。在还原性气氛下,煤灰熔点大幅度下降,受热面结焦的风险和结焦的程度显著增加。无论是辐射受热面还是对流受热面,结焦和积灰问题都会增加受热面传热热阻,降低换热效率、导致排烟温度升高[1]。
2.3磨煤机一次风量偏高
运行中存在磨煤机一次风量偏高的问题。中速磨煤机入口风道布置普遍呈现截面积大、直管段较短的特点。特别是在热一次风和冷一次风混合后的磨煤机入口管道,风道内一次风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极其不均匀,有的部分甚至有涡流产生,并且风道内的涡流大小和位置随时产生变化,给参数的准确测量带来极大困难。
2.4漏风较大
锅炉不同位置漏风造成的影响不同,炉膛漏风导致火焰中心上移、炉膛温度降低、总烟气量增加;烟道漏风导致总烟气量增加,但最终结果都将导致排烟温度升高。该锅炉的漏风问题集中在干式排渣机上。与湿式排渣机不同,干式排渣机利用炉膛负压,通过钢带机本体上的可调挡板吸入环境中的空气来冷却锅炉排渣。
2.5其他原因
(1)上层燃烧器出力过大或制粉系统运行方式不合理,导致燃烧延迟、火焰中心上移。(2)煤质问题。原煤发热量低,导致相同负荷下总煤量上升、总风量上升;原煤水分高、挥发分低、灰分高,导致煤粉着火困难、燃烧推迟。(3)水、汽品质不合格,导致受热面内部结垢,传热热阻增加、传热效率降低。(4)环境温度影响。(5)排烟温度测点安装位置不合理或测点故障。
(6)脱硝SCR系统氨逃逸率过高,生成硫酸氢铵堵塞空气预热器,使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降低。(7)吹灰设备投入不正常或运行方式不正常,导致各受热面积灰结焦,传热效率下降。(8)空气预热器漏风量大。空气预热器密封间隙过大,热一次风、二次风漏入烟气侧[2]。
3改进措施
3.1进行燃烧调整
发现受热面结焦、氧量偏差、一次风量偏差等问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燃烧调整,重点包括磨煤机风量标定与调平、磨煤机动态分离器特性及煤粉细度调整试验、旋流燃烧器内外二次风风量调整试验、燃尽风二次风风量调整试验、锅炉空气动力场试验,对锅炉整体燃烧进行了调整优化。
3.2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测量优化
采取改变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测量装置安装位置、更改测量装置等措施,对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测量进行优化。由于原测点布置在风道垂直段上,距离热一次风、冷一次风调整门较近,风道内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十分不均匀,并且在垂直风道上测量风量会受到流体位能变化的影响。因此,将一次风测量装置由风道垂直段移至风道水平段。另外,采用全截面多点式差压风量测量装置测量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该测量装置根据各测量截面尺寸的大小、直管段长短等因素确定测量点数,将许多个测量点等截面有机地组装在一起,正压侧与正压侧相连,负压侧与负压侧相连,正、负压侧各引出一根总的引压管,分别与差压变送器的正、负端相连,测得截面的平均速度,然后计算出风量,减小了因流场分布不均给测量带来的不良影响[3]。
3.3技术管理措施
(1)根据煤种情况,制定磨煤机旋转分离器调整技术措施,保证合理的煤粉细度,并定期测量煤粉细度。(2)制定合理的吹灰措施,保证受热面清洁。(3)制定制粉系统运行方式技术措施,保证制粉系统在合理方式下运行。(4)加强锅炉水、汽品质管理和监督,避免受热面结垢。(5)加强对空预器差压和漏风的监视,发现有堵塞趋势应加强吹灰并在停炉后进行清洗。(6)加强锅炉漏风管理,及时调整干式排渣机冷却风门的开度。(7)加强燃料采购管理,做好配煤掺烧工作。(8)调研低温省煤器、MGGH等烟气余热装置在本机组应用的适用性。
4预控措施
4.1测量装置选型和安装位置
根据现场条件,选用合理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测量装置、选取合理的安装位置。避免将测量装置安装在风道垂直段或风道转弯处、距离风门较近处。另外,空预器出口温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烟气温度监测点,应在每侧空预器出口烟道布置3~6个测点并引入DCS,方便监视和调整[4]。
4.2设备安装
加强设备安装质量管控,在安装过程中进行监督,重点检查安装工艺是否符合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要求,重点检查燃烧器喷口、风环同心度情况,旋流叶片安装情况。
4.3调试
做好燃烧系统调试工作,保证燃烧调整深度,全面进行制粉系统调试和空气动力场冷、热态试验。通过调试、试验确定在燃用不同煤种时的配风调整方法,确定不同负荷下氧量控制值,为生产期锅炉经济、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行SCR系统喷氨优化调试,保证SCR出口烟气中逃逸氨<3×10-6,避免空气预热器堵塞。
结语
在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q2所占比例最高。锅炉排烟温度和总风量是决定排烟热损失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因此电站锅炉排烟温度是否能达到设计值,是影响锅炉效率、发电机组经济性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加强对排烟温度的监视,可以尽早发现锅炉尾部烟道、受热面二次燃烧现象,防止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参考文献
[1]周凌宇,王一坤,陈钢,成汭珅,解冰,张广才,柳宏刚.燃煤机组耦合污泥发电对锅炉运行影响分析[J/OL].热力发电:1-7
[2]张智羽,杨勇平,汪欣巍,翟融融.600MW亚临界锅炉富氧改造热力学性能及?分析[J].锅炉技术,2020,51(02):46-52.
[3]聂广华.煤粉锅炉掺烧炼厂干气试验研究[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20,5(01):59-62.
[4]袁源,董洁,张小康.关于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中的问题及节能浅析[J].价值工程,2019,38(3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