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杨亚雄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杨亚雄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这一发展模式已经被国内各个行业所重视,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力行业,其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配电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我国电网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但是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我国电力配电系统信息化建设常见问题,找出其原因,探索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信息化建设;问题;途径
        引言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得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电力配网工程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态势。电力配网是电力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其是连接高压输电线路及低压用户的主要环节,可是因其结构复杂以及设备较多致使配网在运行时易于产生各种类型的问题,如此必须要将电力配网管理工作做到位。GIS技术的运用,可以对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整合与采集,便于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配网系统运行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受到了电力人员的重视。
        1GIS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当前空间信息系统类型的一种,可以提供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确保计算机的软硬件能够在技术上提供帮助,接着进行储存与采集、计算与分析、管理与描绘一个特定区域,或者是全球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方面,出于它作为地图学以及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结合产物的特点,需要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协作,才能确保其质量与效率的提高。简而言之,GIS是具有计算性能的一种工具,能够对其获得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并分析,即图像化的合成文字形式的地球表面范围内的数据信息,并对此做细致说明。综上所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际上是以调查地图的形式对相关地理数据加以整合分析,并且将有关工作人员收集的数据作为合成地图的根据。
        2加强电力系统配电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途径探索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实施全面动态管理控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整体布局,电力企业就要认真分析该区域已经建成的配电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配电模式,使得后期的建设与前期建设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保证电力部门能够通过其信息化建设对所有的用户的配电情况及用电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在整体规划布局中尤其要注意的山区分散用户,在保证其各家各户用上安全电的同时,其用电情况也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反馈给配电管理部门。要想实施全面动态管理,配电管理部门还要加强输变电系统,用电营销系统,配电实时系统等的相互结合,让信息化融入各系统中去。
        2.2结合配电GIS系统在地下电缆管理运用
        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变得越趋复杂了,地下电缆和电缆沟管井运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繁琐了。GIS有运算与编辑等各种功能,且可以显示数据与图形、更新和运用分析等,近期借助GIS系统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提升了20%的效率。配电GIS系统运用在供电局配电管理系统中,对变电站10kV出线线路与线路设备展开管理,借助GIS技与GPS技术对地下电缆开展数字化改造能够有效处理其错综复杂的问题。系统除去可以表述地理图中的设备连接状态,还可以提供设备内部接线图,比如变电站与关闭所内部接线图等。

配电GIS全部数据是依据场地普查情况核实以后录入的,对线路的每1基杆塔、电缆走向以及每1台变压器均可以准确收集其坐标方位,特别是电缆走向探测等方式保证电缆坐标的准确性,能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将电线电缆管理工作效率与运营效率提升,降低配电问题产生的概率,需要使用命名编号规则开展精准唯一辨识,采用地理接线图与照片等方法呈现,让其和配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匹配。所以,要减少供电损失,需要配电管理部门迅速定位查询电缆故障的方式。已有管理模式中,地下电缆管理依靠的是纸质版信息与维护工作人员长期累积的经验判断的,不益于在短时间内查找到故障之所在。按照设计要求,配网地下电缆接头预留了长短不一的电缆盘余,电缆层叠以及缠绕对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有很大的隐患,不能充分满足用电公司对于供电可靠性的需求。
        2.3配网故障定位
        配电网络在出现故障后,要求电力部门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故障进行处理,尽快恢复供电,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减少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想要对故障进行有效处理,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有效隔离,这也是配电信息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问题。通常来讲,故障定位的过程一般都是基于配电自动化中得到的开关变位信号、继电保护信号以及故障信号,但是从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现有的故障定位技术需要完善的数据信息支持,如果信息不完备,则定位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也就难以保障。与之相比,在GIS系统中,网络分析功能的存在可以实现对于配网系统上溯、下溯的追踪分析、网络连通性分析等,而在分析中得到的信号都能够为故障定位提供良好的支撑,继而提升配网系统的可靠性。配电信息化系统的存在以及对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其能够在检测到故障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结合反馈信息实现对于故障点的准确定位,然后控制重合器和分段器等设备动作,对故障进行隔离,向电力工作人员发送告警信息。在接收到故障信息后,电力维护人员可以利用手持GPS设备,结合系统传输的故障点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对故障进行处理,减少故障引发的停电时间以及带来的经济损失。
        2.4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降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带来的危害
        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时候,电力企业要从风险人员的培养、风险管理技术手段两方面入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给配电工作带来的风险进行管控。配电管理部门要编制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计划,合理地进行风险识别,进而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控制办法或者对风险进行监督,未雨绸缪,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候,可以采取对信息系统主动防御、持续跟踪以及超前布控等技术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采用自主研发信息设备、优化集成管理的方式来降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风险。
        结语
        电力系统配电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电力行业发展的趋势,为了电力行业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对配电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完善其通信系统,加强风险管控,创新区域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配电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勇.电力系统配电管理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业,2014,2:37-40.
        [2]周超.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研究[J].时代农机,2015,3:37-38.
        [3]杨哲.GIS技术在配电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4(11):97-98.
        [4]陈小平,汪泓伶.基于故障快速定位的GIS配电网络保护[J].云南电力技术,2010,39(05):37-38.
        [5] 杨哲 . GIS 技术在配电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J]. 信息通信 ,2014(11):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