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的制度优化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包静
[导读] 摘要:企业资质与人员职业资格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是当下我国建设行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对于提升市场规范性、保证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企业资质与人员职业资格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是当下我国建设行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对于提升市场规范性、保证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体制机制与管理理念尚不完善,因此想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仍然较为困难。本文简述了市场的准入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几点优化化企业资质准入管理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制度优化
        企业准入许可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的管理模式,并不需要具备人员执业准入。在改革开放后,完善的行业规范使得大多数的企业逐渐开始推行人员职业资格与企业资质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并已逐渐成长为当下规范建设行业市场行为的主要管理手段。
        1 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管理理念
        第一是管理预期的过多绑定使得企业负担加大。资质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证建设质量而出台的一种市场准入手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手段并不完善,与资质审核标准要求偏差较大[1]。再加上预期的过多绑定,为了满足行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等需求,使得企业的承担压力过大,继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是不重视个人。相较于个人,市场准入管理制度针对的往往是单位组织,个人在其中并不具备主体地位。
        第三是监管不当。由于企业动态监管具有长期特征,相较于准入管理的单一行政审批形式要复杂的多。但当下多数管理部门将批准作为主要的管理形式,企业想要进入行业监管中困难,原本已经在监管中的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机遇更加困难。
        1.2管理体制
        第一是审批部门不统一。在当前的建设领域中具有审批资质的部门较多,工程监理与检测等资质的同时发放使得审批环节较为混乱。以施工或是设计环节为例,在已经将其归入到住建部的资质审批的情况下,部分部门依旧会以会审的方式落实实际的审批流程。
        第二是行业壁垒过于明显。处于自身利益角度,在传统思维的引导下当前各类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这也是部分行业逐渐由行业垄断趋向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区域保护。很多地方政府以财政角度考虑,相较于外来企业会更倾向于将资源倾斜到本地企业,这一点在外来企业进入到地方区域后需要多层审批关卡的形式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1.3管理机制
        1.3.1企业资质管理
        从现有资质标准中的各类指标能够看到,其对于人员或是业绩等硬性指标过多,业务上下线界限不明,使得企业想要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想要获得与自身相符的项目较为困难[2];部分资质审批的关卡极多且极为严格,十余项的申报材料使得企业想要获得资质十分困难,审批的周期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时限严重不符;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新兴产业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正面清单的行业管理模式,使得当前的资质管理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严重不符;从注册人员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其个人权力表现不明显使得相关的注册手续甚至不能由个人全权办理。再加上实践考核环节的严重缺乏,难以发挥注册人员的岗位效果。
        2 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制度优化建议
        2.1制度优化思路
        第一是顶层设计。构建准入管理制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使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让能够进入到行业的企业都是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在完善制度时,也应将这一内容作为重要目标,去除掉原本为了与其他管理目标相吻合的资质标准设立,从而更好的实现准入管理。
        第二是确定准入管理重点。将管理重点从组织逐渐转移到人员,是定位企业与注册人员权利与责任的重要前提。作为注册人员,其对应的责任包括你技术、质量以及安全主体[3];而企业负担的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对应的经济责任。为了明确以上内容,需要相关人员摒弃传统管理思想,提高对注册人员的重视程度,为推行独立执业制度做好铺垫。


        第三是负面清单模式在资质管理中的应用。为发展新兴产业,在资质管理环节中应充分表现出有关负面清单的管理思想,只要没有针对某一领域设置准入资质门槛即取消审批手续。在地方政府推行质量监管模式的同时,也应保证自身问题的解决及时性。
        2.2制度优化的长远目标
        第一是应将准入制度的统一性、开放性作为在其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使执业人员注册制度更为灵活的同时,也应允许个人职业,不对企业与个人之见的绑定关系予以强调。
        第二是开放更多的工程咨询市场。系统化是建设工程的特点,从其资金、人员以及设备的角度进行考虑,仅仅依靠个人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4]。因此,设定准入门槛极其有必要,但这一门槛应降低专业与考核标准,强调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单纯在以人员数量。
        第三是将行业协会作为准入管理的主体。政府部门在这一前提下想要对其管理,应采取备案制,并使其管理重心逐渐转移到企业清出与市场监管环节。
        第四是对于新兴产业不设立限制,为其后续发展注入原动力。
        第五是担保制度的监理。简单来说就是双方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第三方的资金与技术担保,可以将其归纳到由政府作为主导的准入制度应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其中所包含的工程保险制度,具有良好的风险转移作用,无论是质量缺陷险还是个人责任险,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实施范围的扩大机会。
        2.3准入制度优化近期措施
        第一是在现有准入审批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调整。为改变审批流程乱象,应进一步合并资质审核部门,重点围绕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部门,并对其做取消处理,确定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环节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唯一地位[5];同时应取消会审机制,应由专业管理部门完成独立审批;推行审批人与负责人的责任落实模式,去除下级管理部门原本的初审环节,仅保留其材料核验过程。
        第二是对现有准入审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电子化审批模式的应用是保证数据有效应用的重要基础,纸质材料的减少也方便推进审批流程,提高过程的互动性;进一步强化批后监管是核查企业资质的重要基础,应在相关动态核查机制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清出力度;改变传统的硬性指标的企业考核方式,采用打分制对企业业绩、经济实力以及专利等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方便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定级。
        2.4制度优化的风险管控
        第一是防范审批部门对“简政放权”的阻挠。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原审批部门抵制行为的准备,在审批取消后其极有可能会以拖延或是暗收等方式对审批过程进行阻挠。
        第二是防范行业协会能力低下。老龄化与工作动力不足是当前行业协会现状,在没有工作积极性的条件下想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极为困难。
        第三是应尤其注意可能出现的来自高等级资质企业的阻力。过于看重资格而轻视企业资质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企业的一些专业资质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到部分企业的短期利益。为避免企业抵触情绪带来的硬性,应以资格的基础工作为主体,强化内外部管理过程,逐步推进资质淡化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的制度优化对于当下诸多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避免资质弄虚作假、供料周期长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出现,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制度优化措施,以整顿建筑市场乱象,为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瑞敏.以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的困境为切入点,导出优化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5):3334.
        [2]强光彩.企业资质管理浅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2):84.
        [3]邓小英.浅析资质变革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3):21-23.
        [4]许秋莉.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做好资质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9,(10):30,32. [5]宋春辉.如何加强建筑企业员工执业资格证书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9,(12):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