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的土地经济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魏忠爱 段丰收
[导读] 摘要:所谓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将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城镇。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所谓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将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其不仅包括土地产权,还包括社会权利,只有将各类土地经济问题解决好,对土地资源加强规划管理,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
        关键词:城镇化 土地 经济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于城市群作为主体,从而构建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永远都是追求的主题,土地资源是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1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经济问题
        1.1 缺乏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率偏低
        基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员逐渐转移到城镇,这样会出现房舍与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进而对土地使用布局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在征地方面也面临一定问题。在实施农村土地规划中,由于无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在农村,虽然已经整理了散乱、闲置,建设过于粗放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改造开发中一直处于低效用的局面,还需要优化城乡的实际用地结构,最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得到有效的推动。但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发展,要求达到 45% 左右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样就会进一步加大土地的闲置面积,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对应的科学规划,节约集约用地,最终提升土地利用率。
        1.2 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需要改善土地政策
        通过调查得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严重,缺乏较大的集中用地规模,土地经营不成规模。在城镇化发展中,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需要一个过程。以某地区为例,其耕地流转率占 11%,林地流转率占 5%,水面流转率占 10%,荒地流转率占 7%,而这些流转土地得到综合利用的仅占 12%,从而能够看出流转土地利用率不高。各级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流转制度,不仅要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住,而且要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维护。另外,因为集体土地缺乏明确的土地产权划分,土地政策缺少有效的法律规定,从而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土地市场发育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化进程造成阻碍。
        随着土地资产逐步显化,部分政府通过土地筹集资金的方式解决资金匮乏的困局,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一些政府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滥用滥征土地,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上马大量工程项目,直接参与土地开发,使大量土地低成本进入市场中,虽然使地区经济投入大幅增长,但很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不利于农村土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城乡土地市场,对土体的使用、收益、交易等权利进行严格规范,完善土地利用政策。
        1.3 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水土流失严重
        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过于重视,导致农村涌入大量工厂和企业,另外随着城镇居民的增加,一系列环境问题存在于城镇化建设中。随着土地的不断扩张,目前很多城镇中因地下水超采而出现了地面下陷、垃圾包围城镇等问题,再加之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地区有限的财力无法有效治理污染问题。同时,城镇化进程征地行为对农民土地权益造成严重侵害,失地农民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经济问题的改善途径
        2.1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集约型用地制度
        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实际利益完善对土地的科学规划,这样就可以满足个人与集体、当前与今后土地经济关系的有效协调,通过城乡用地的科学处理,从整体上把握土地规划体系,这样就可以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政策性与系统性问题解决,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也可以满足城镇用地标准与规模的科学制定,从而有效控制用地规模,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另外,在实施土地整理之后,也可以考虑到行政管理模式的利用,从而开发对应闲置的土地和零星的弃耕地,实现城镇建设用地的盘活,这样就可以从原本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而实现土地市场的完善,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
        2.2 利用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城镇土地市场
        在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上,土地流转的作用意义巨大。所以,政府还需要重点关注土地流转,基于实时的监控与管理,在配合上操作与市场之中的具体情况,就可以满足有效的调整其规章制度。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之中,还应该确保农田总体的平衡,再结合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样就能够满足其用途的拓展,最终提高土地质量,确保在合理的方式之下,能够有效的流转农村居住用地。直接深入群众让其了解土地流转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实际重视度,这样也可以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加速城镇化建设。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务工等都应该针对性的做好分析,这样才可以让土地流转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针对城镇化的用地规模,也需要做好严格的控制,再与法律、市场以及行政等手段相互的结合,能够正确有效的处理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国家机关用地以及公益事业用地的关系处理,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有效改善,最终满足从原本粗放的模式转变为集约化模式。通过市场情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完善土地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利用招标、拍卖等模式,让土地交易市场持续的规范。对于个别用地权限,也需要让地方政府严格的加以控制,能够公开其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
        2.3 加强耕地全方位管护,积极治理污染土地
        各级政府要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全面、准确的上传土地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资源与职能部门进行共享,从而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耕地应用。另外,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对土地基础设施加强维护,使设备的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管理人员要动态监管耕地质量,对强化新增耕地监管,避免出现撂荒抛荒情况。综合治理工业用地周边、污染湖泊附近的污染土地,将农田生态沟渠等设施建设完整,对地表径流及农田灌排水进行净化,综合治理典型流域农业面。同时,加强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对人工湿地缓冲带进行修建,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改善土地污染情况,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土地经济增长。
        2.4强化耕地占用补偿,建立土地开发机制
        乡镇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对地区耕地占补情况进行平衡,使耕地占用补偿的法定义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得到落实。建立耕地储备体系,其中包括耕地质量评价、耕地食物评估、耕地潜力分析以及耕地安全效应等,推动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严格管理,建立土地专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超投标方式鼓励外资投入土地开发,整合多种资源为开发企业提供政策便利,充分调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土地利用率偏低、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都会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经济健康发展带来影响,所以,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这样才能够确保土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嘉明 . 后土地经济时代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J]. 中国集体经济,2017(12):5-6.
        [2] 刘辉 .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3] 张 宏,任海军.关于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城镇化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
        [4] 吴次芳,谭 荣,靳相木.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性质和改革路径分析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5] 刘国臻. 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5).
        [6] 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