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铸铝件防腐性能和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陈祥民 梅子杨 邹峥挺
[导读] 摘要:新能源驱动汽车驱动电机机壳、端盖等铸铝件表面出现腐蚀斑点的问题常见的一种故障模式,其机理和影响因素众多。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新能源驱动汽车驱动电机机壳、端盖等铸铝件表面出现腐蚀斑点的问题常见的一种故障模式,其机理和影响因素众多。文章依次介绍了铸铝件腐蚀的原理、加工过程风险评估、逐步开展工艺改善方案的验证。
        关键词:新能源驱动电机;铸铝件;防腐;表面处理
        铸铝件表面腐蚀的问题是目前行业内共同面对的问题,具体表现铸铝件在冷热变化的环境中,表面产生了凝结的水滴,和大量的白色斑点,影响了电机的表面质量。
        1铸铝件腐蚀的原理
        目前参与过此事调查的同事,普遍认为是“霉斑”,然而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是霉斑还是锈蚀。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才能不被误导。
        猜想一:霉斑。通常来说,霉斑容易产生与阴暗潮湿的地方,联想至问题零件表面会出现凝结的水滴(夏季生产现场会开启空调,夜晚关闭空调后,温差变化及湿度变化导致水滴凝结),确实容易认为产生霉斑。从金属发霉的可能性上来说,是确实存在的,尤其是铸铝铝锭的国标《GB/T 8733-2017》的3.3条规定“铸锭表面应整洁,不允许有霉斑及外来夹杂物”。同时检测报告上也确实包括了发霉项的检测。一般霉斑产生的条件为“高温+高湿+霉菌孢子”。
        表 1  A356.0化学成分表
        猜想二:锈蚀。我司铸件的材料是A356.0,国标名称是ZL101A,具体化学式是AlSi7Mg0.3,就国标的成分来说,原材料检验结果是符合要求的。但在这个材料中,Mg作为比Al更活跃的金属,在发生腐蚀的原电池反应中,理论上Mg应该作为阳极保护作为阴极的Al,代替Al被腐蚀,因此Mg含量低了,会导致保护不足,引发Al的腐蚀。但在均匀的铝合金中,通常表面会被致密氧化物覆盖,并不会接触到电解质引发原电池反应。联系到腐蚀痕迹成斑点状,则可能是由于铸件降温不均匀,发生了偏析,导致Mg局部集中,形成孤岛(Al的熔点比Mg高10摄氏度左右,所以孤岛不会扩大)。
 
        图1 锈蚀电化学原理图
        为验证猜想一:
        取了改善清洗前后的端盖各一,置于湿热试验箱中,在38.5°C,95%湿度中,进行了48H的湿热实验。
  
        图2 湿热试验前后对比图
        由图2可见,试验前后,样件表面未见明显“霉斑”,且改善前后的样件表现相同。由此得出推论:霉斑的三个条件中的霉菌孢子并不是端盖自带,生产现场的严重发霉说明现场霉菌孢子过多。也就是说,如果白斑是霉斑,想要控制不出现霉斑,只能控制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霉菌孢子三个要素。而除霉的措施方面,目前市售的除霉剂主要依靠强氧化剂成分杀死霉菌,或依靠溶菌酶清除霉菌,这两者均与金属材质有反应,绝大多数除霉剂均注明不可使用于金属表面,目前只找到一家自称可以于金属表面使用,且有褪色风险。此除霉剂已在采购流程中。假设此猜想成立,那么之后无论是控制还是清除都会事件麻烦的事情。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二,使用刮刀和硅脂对白斑取样,放置于电镜下分析,显示主要成分为氧化镁和氧化铝,为电化学腐蚀的表现。
        进一步确认猜想二,取改善前后端盖各一个,进行盐雾试验,试验条件为5%中性盐雾,96小时。
        从图3可以看出,改善前后的端盖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腐蚀:点状的白斑。就此结果来说,端盖在防腐蚀性能上是存在明显不足的。
        另外,腐蚀基本发生在喷砂面上,机加工面上不会有腐蚀,考虑是喷砂的影响。
 
        图3 盐雾试验前后对比图
 
        图4 酸碱度变化试验
        2加工过程风险评估
        2.1 各过程中所用液体的成分与酸碱度调查
        此试验是基于网络上对铸铝件发霉的原因讨论中,提到的机加工液,清洗液的成分和酸碱性的影响,以及我司现场潮湿环境的模拟,设计了如下验证方案进行验证。结果如图4所示。
        经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1.机加工液为油性,具有防止霉变的性能
        2.机加工液成碱性,清洗液目前有酸碱性两种,之后还有清水清洗,最终铸件表面成中性,此项亦没有问题。
        3.模拟验证中,实际5天内没有出现白斑。
        2.2 各工艺状态的对比验证
        为验证工件发霉产生工序,分别对毛坯铸造工序,热处理工序,喷丸工序,机加工完工工序,清洗工序工件分别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工件放入塑料袋内,加入约1L水(从工件表面浇入,蒸发补充),塑料袋密闭封口,处于室外暴晒,每24h进行观察记录。试验表明,工件腐蚀开始于抛丸工序之后,工件表面清洁状况会影响腐蚀速度。
        3工艺改善方案的验证
        3.1 保护性方案:钝化
        在表面清洁改善无法到达客户要求之后,首先采取保护性处理,即多次实验不同厂家的钝化剂,以对腐蚀起到防护作用。验证结果表面实行钝化对工件腐蚀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但无法做到绝对消除。
        3.2 工艺性方案
        根据盐雾试验结果和各工艺验证结果,原因均指向抛丸。经测试,之前的抛丸粗糙度为Ra13.4。初步分析和判断工件表面抛丸强度大小(直观表现为粗糙度偏差)会造成铸造表面氧化膜产生不同程度破坏,进而影响霉变速度。故取样块(我司常规产品,降低抛丸强度,钢丸直径由0.5mm改为0.3mm)
        试验方法:工件放入塑料袋内,加入约1L水(从工件表面浇入),塑料袋密闭封口,处于室外暴晒 。
        试验结果表明:
        1、降低抛丸强度和减少钢丸直径,即改善工件表明粗糙度能够对发霉起到抑制作用。
        2、工件表面氧化层能够对发霉起到有效作用。
        4结论
        1)腐蚀原理为电化学腐蚀而非生物腐蚀,腐蚀产物为氧化铝和氧化镁。
        2)验证表明,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为抛丸工艺破环了表面氧化层。
        采用降低抛丸强度和钝化处理,降低氧化层的破环和补充氧化层,可以有效降低腐蚀严重度。
        参考文献:
        [1]GB/T1173-2013 铸造铝合金.
        [2]CN102719817 A 陆伟强,李武成,王宇华 提高铸铝件抗腐蚀性能的新型表面处理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