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覃淑玲 
[导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的基础上。能直接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大埔正殿希望小学 覃淑玲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的基础上。能直接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语感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感情朗读中熏陶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而其关键则是过好诵读关。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实践也表明,学生对那些感情充盈的文章经过细读,熟读。琅琅上口,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教学中,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进行朗读训练时,除采取多种形式以外,更主要的是讲究朗读的方法,而最佳的朗读方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换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通过大脑加工改造,随着语音的流动,建立音与像的联系,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象“,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如教学《五月槐乡》一文,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槐花的语句感情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置身于槐乡中感受槐花的香味之浓烈,感受槐花饭的美味和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



        三、从深究中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绝句》一诗,诗人杜甫以饱蘸喜悦情怀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风景和幽雅惬意的环境。诗中黄鹂尽情唱和的情景正是通过“鸣”字这一带有韵味的词表达出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再指导学生对这个重音所在的诗句反复吟诵,并想象黄鹂鸣叫的样子,让学生从吟诵中理解诗人细腻的描写。从轻快的节奏中感受春天的脚步.从而陶醉在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若将此字换成 “叫”或其它的词,不仅不能获得此效果,反而失去诗中原有的情趣。这样的比较与分析,不但加深了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还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四、进行比较 培养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问学生,“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后明白:“仿佛”不能删去,“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而用“仿佛”更能说明作者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入了迷,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舞蹈。
        五、引人入境 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课文《跳水》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的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在听我校梁老师上这篇课文时。梁老师先作表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当时人们的紧张心理,后经过学生自读体味,有个学生激动的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却用“跳水”命题的好处,这样,置身语境之中去体验,敏锐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以上的方法。“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