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布“三境”孕育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兰雁铃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放飞自我的实践探究开辟了新天地。

福建省柘荣县第二小学  兰雁铃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放飞自我的实践探究开辟了新天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善布奇境、竞境、错境来启发学生,就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蓓蕾绽放开来。
[关键词]  奇境  竞境  错境  创新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像科学家那样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为学生放飞自我的实践探究开辟了新天地。那么,教师如何把舵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创新思维方向呢?我认为,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善布奇境、竞境、错境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点粗浅的探讨。
        一、善布“奇境”,孕育创新新芽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创设“奇”境,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暗示,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必定会刨根探底,欲先知而后快。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方向较为明确,思维进入兴奋点,能激活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新芽便在这好奇的温床中萌发。
        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指着桌面有液体的两个烧杯问:“把它们逐个依次放入两烧杯液体中,你们猜猜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呢?”学生猜测马铃薯放入两个烧杯的“液体”中都是沉的。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将大的马铃薯放入左边烧杯的液体(清水)中,沉了:将小的马铃薯放入右边烧杯的液体(浓盐水)中,浮了。学生发出了“咦?咦?”的惊奇声。接着老师演示将大的马铃薯放入右边烧杯的液体(浓盐水)中,浮了;将小的马铃薯放入左边烧杯的液体(清水)中,沉了。学生又发出了“啊?啊?”的惊愕声。这一“奇”特的实验情境验证了学生猜测的错误,让学生头脑中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冲突,在头脑中形成了种种猜测。“看到这两个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新想法呢?”此时一问,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和解决方法。
        教学中,教师创设像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现象不同的“奇”境,用新奇的实验现象凝聚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引导生生、师生互动,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关联点,通过实验找到证据,运用思维工具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判断、推理,去伪存真,证明自己的猜测,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二、善布“竞境”,激活创新思维
        将竞赛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既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又能使科学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既为小学生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感情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又是小学生的个体性格和群体行为意识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强烈的上进心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由于摩擦起电探究实验比较简单,学生课堂探究时间又比较充裕,部分学生边实验边嘻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下降,学习情趣明显减弱,完成了新课学习后,还沉浸于嘻戏之中。此时,老师立刻创设“竞”境,向学生展示出装有塑料泡沫碎屑和砂粒的小玻璃瓶子,问道:“老师不小心把塑料泡沫屑混到了砂粒里,你们有办法将它们分开吗?”“各小组试一试,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多,哪一种方法最快把它们分开,并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比赛的号角声在学生的心中激荡,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纷纷出谋献策,利用身边的器材分工合作尝试验证。在既定的时间中,各小组亮出了集体的智慧光芒。有的用摩擦起电法分离小泡沫,有的用风吹法分离小泡沫,有的用水浮法分离小泡沫……
        小小的一场竞赛,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用上了,这种“竞”境的创设,是展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一个小舞台,能引起学生大脑层的高度兴奋,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潜在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发奋向上,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能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个个参与,心情舒畅,趣味盎然,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得到发展。
        三、善布“错”镜,开阔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教师多给学生试错的时空,让学生历经一场错误的尝试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科学探究的路径,再认识科学的本质就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中,学生用自带的导线制作“电磁铁”实验时,小组中有的学生用软芯塑料皮铜线制作的,有的学生用漆包线制作的,教师巡视指导时学生提出了质疑。生:我们用漆包线制作的电磁铁,为什么磁性时有时无呢?师:漆包线外面一层是什么?生:油漆。师:有什么用途?生:绝缘,哦哦哦明白了,原来是漆包线两端的油漆没有刮掉造成与电池接触不良。学生在实验对比中,有的同学线圈缠绕的紧密度出错,有的同学电池(电量)选择出错, 有的同学导线选择出错……
        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给学生试错的机会,洞悉小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问,适时点拨,巧用纠错的技巧,让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成为科学探究的基石,以“错”为镜,学生的思维经历一场“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从中挖掘出错的有利价值,学生思维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进行纠正,在一次次纠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科学探究更加深入,思维更加严谨,思路更加开阔。
        总之,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善布“奇”境、“竞”境、“错”境,从中挖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利价值,适时点拨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蓓蕾绽放。
[参考文献]
[1]顾建锋.不妨给学生试错机会.科学课.2018.(06)
[2]左文飞.巧用游戏教科学.小学教学参考.2005.(11).39-41
[3]张之仁.自然课改革实践.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