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尹侨莉
[导读] 作文,其含义就是将感官所体验到的(如看到的、听到的……)和心里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湖北省枝江市丹阳小学            尹侨莉

        作文,其含义就是将感官所体验到的(如看到的、听到的……)和心里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作文含义来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年幼到刚会说话的孩子,苍老到步履蹒跚的老者,但凡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就他所知道的都可以侃侃而谈。但是,是不是能够说出来的就可以顺利作文呢?答案有待推敲……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二年级的孩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是不要求写作文的,因为就其识字的数量和解字、用字的深度来看,即使他心里有百般话语,千般滋味,要准确无误的用生字建构出来,是不易的。那是不是就完全不能写呢?当然不,抛开学生的知识成长不谈,就考试必考这一条,已足以让家长和老师趋之若鹜了。所以,一二年级的孩子虽不要求写作文,但要写话。写话,则比作文的要求要低一些。就我的拙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用通顺的语言写下来即可,如此说来,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让孩子们抓耳挠腮呢?
         一次监考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看到很多孩子前面的题目做完了,却在写话这里卡住了,我走到一个孩子旁边细细的看了一下写话要求,一则简单的看图写话题,题目提示很清晰;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瞧!要写什么内容,如此清晰明了.难道是图上画的内容不好表达?我把目光移到图上:图上一位妈妈躺在床上,一个小女孩正端着一杯水递给妈妈。这样的情景紧贴生活,离孩子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在有的孩子身上就发生过,也许,他们也曾这样照顾过生病的妈妈,即使没有,也会有妈妈照顾他们的场景吧,总之,说是因为情景陌生,没有经历过,所以不会写,是不现实的。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之后,我开始在各种环境下留意孩子们对写话的态度,语文课上口语交际的训练永远是几个人的舞台。大多数孩子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在聆听,观赏。有的甚至连聆听的兴趣都没有,自顾自的玩着手边上所有可以转移他们注意力的东西。低年级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是新奇的,有参与和表现的欲望,当他们对一件事情如此漠然,只能说明他们毫无兴趣,为什么没有兴趣呢?追根究底便是因为他们不会——不会说,不知从何说起,久而久之,便成了局外人。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敲开他们的嘴”.以游戏的方式来导入,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来确定发言的学生,以扩大发言范围,学生参与的兴趣确实高涨,但仅是出于对游戏的新鲜感,被点中的还是扭扭捏捏,不肯上台,苦口婆心,鼓励加劝说,甚至“威逼加利诱”,就算是遵守游戏规则肯走上讲台的也只是寥寥几位。
        游戏行不通,我便给口语交际环节设置了明确的奖惩制度,肯上台发言的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不愿发言的学生则要接受惩罚:表演一个节目。我想,即使不愿意说,但凡能表演出来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至少可以锻炼胆量吧,结果不愿说的还是不愿说,表演节目也不会呀,那就背课文吧,背课文,背课文,久而久之,口语交际课就变成了诵读课。
        我思索着,却始终无果……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得一次批改试卷时看到这样一幅图:天上有白云朵朵和排成人字形南飞的大雁,地上一棵大树在秋风下落叶飘飘,树下三朵菊花正开的鲜艳。
        我将学生的作文都翻阅一遍,得到的结论是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将图中的景物都尽数写到作文里,但表达方式却过于单一,大致句式如下:图上画着一棵树,大树旁边有三朵菊花,天上有白云和大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只写到了地上的景物,白云和大雁并未提及,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将景物描写完整,且有细致描写,或运用了比喻句等修辞手法。
        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令人担忧的,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忽略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他们不能详细描写,为什么他们畏惧作文?我发现他们所缺少的这些正是制约写话进步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这与我的教育方式不无联系,我开始反思……
        于是,针对这一个作文题,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和兴趣,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我知道这并不简单,也不是一次口语交际课就能解决的,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想到了就开始行动吧,早总归比晚好。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白云、有大雁……
        师:说完整,我从这幅图上看到了……
        生1:我从这幅图上看到了白云,大雁,树,花。
        师:什么花?
        生1:菊花。
        我将这几个景物板书在黑板上:
        白云
        大雁
        树
        菊花
        师:这些景物说得都不错。谁来细致的说一说呢?白云是什么样的?
        生2:白色的。
        生3:像棉花糖。
        生4:雪白雪白的,像雪花。
        师:大雁呢?
        生:排成三角形、人字形……
        ……
        最后我将黑板上的板书扩充:
        白云(雪白雪白的,像一块块美味的棉花糖。)
        大雁(正排成人字形飞向南方过冬)
        树(秋风吹过,树上的叶子一片片飘落下来)
        菊花(开得艳丽芬芳,有红的,白的,紫的,美丽极了)
        ……
        随即留给孩子们一个省略号,让他们尽情发挥,再来写一写这篇“说话”。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顿时高涨,一个个或撑着小脑袋苦思冥想,或胸有成竹、认真书写,不一会儿功夫,就有小手高高举起……
        我拿起几篇品读一下,进步确实不小,说品读毫无夸张之意,孩子们的想象力着实让我惊叹!一个孩子这样写到:“秋天到了,外面菊花开了,有红的、黄的、紫的。红的像燃烧的火苗,紫的像美丽的云霞,好看极了。秋风吹过,枯叶落在地上,像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大雁南飞,也去寻找他们温暖的家了。秋姑娘飞过天空,雪白的云朵像一块块美味的棉花糖。秋天的景色太美了,我喜欢秋天!”
        这一次的写话评讲让学生树立了一定的信心,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在下面喊着“写话好简单啊!”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借着学生高涨的信心,我开始让学生写日记,不要求字数,不要求语言优美,只要能够将生活中看到的一事、一物、一景大致写清楚,就给予鼓励。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对口语交际越发感兴趣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