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张雪 宋鹏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逐步扩展,世界范围内各类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越发频繁,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使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漠视,民族文化自信衰退等问题,尤其是当代少年儿童更是深受影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张雪  宋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逐步扩展,世界范围内各类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越发频繁,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直接冲击着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漠视,民族文化自信衰退等问题,尤其是当代少年儿童更是深受影响。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我国民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任重道远。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厚根基和重要源泉,理应在民族文化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依托少先队,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可见,少先队作为我国少年儿童最主要的群众组织,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组织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广大少年儿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载体之一。
        近年来,《全国少工委关于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山东省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书》等政策文件的正式印发,为分析了解少先队活动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指导,这也正是本课题将着重探究的内容。
        2015年9月,全国少工委组织修订形成了《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确保少先队活动的课时,逐步推动少先队学科的建设。关于少先队活动课程这一主题的研究,引起了部分学者,特别是少先队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少先队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它既要与学校其他课程、社会各类资源相结合,又要有鲜明的少先队组织特征。已有的研究者正尝试从多角度探寻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系统化建设。
        一是立足校本课程。


有教育者提出,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共同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地域环境,走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之路。
        二是利用校外教育基地。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在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进中的作用。
        三是借助新媒体。部分学者强调少先队要重视微信、微博建设,将队的重点活动,特别是与少年儿童互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内容,运用“网言网语”,借助微信、微博平台予以实时记录和生动呈现,使其成为与队员们进行沟通的新途径。    
        四是发挥少先队辅导员的积极作用。辅导员不仅是新课程开拓的研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还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研究者分别从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研例会等方面来论述少先队辅导员在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认为,以大队辅导员为主心骨,织年级和中队辅导员成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典型案例非常有必要。
        五是引导家长广泛参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的挖掘一定要走出校园、走进家庭、面向社会。学校可邀请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参与少先队活动,与少先队辅导员合作建设优秀的德育实践基地。同时,也可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意见,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为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献计献策,校内外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少先队活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特色内容,应当紧跟新课程建设的要求,尝试着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不断提高少先队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分析影响少先队活动成效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建设与少先队活动成效的有效措施。杨广祥的论文《试析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发策略》认为开发少先队活动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掘队员的个性潜能,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打造特色学校,带动少先队工作的创新。此外,州市少工委的文章《以水乡文化活动研究为载体推进少先队文化建设》提出要制造少先队的一种影响场,要使他们受到整个少先队文化场的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