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国企劳动竞赛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中国电业》2019年第24期   作者:李文辉1 刘艳敏2
[导读] 就国有企业而言,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为目的的竞赛活动
        就国有企业而言,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为目的的竞赛活动,是调动员工工作热情、激发职业荣誉感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新时代,国有企业要做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的先锋队,就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竞争优势,才能成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新任务的实践者和领跑者。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在实践中及时落实竞赛的成果转化,提高人才队伍的软实力,适应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现以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劳动和技能竞赛良好实践为例,浅谈新时代国企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等一系列措施。全国总工会也制定下发了《重大工程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指南》,有力提升了竞赛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国家层面来讲,对劳动和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提升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时代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直以来,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把劳动和技能竞赛作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形式和方法,积极推动竞赛成果转化,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形成了良性竞赛机制和品牌工程,打造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员工队伍,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国企中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在长期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中,形成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独具特色的机制和品牌,有力彰显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有助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人企共创共赢共享。企业与员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目标一致、利益共享。但是,站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看待问题,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造成员工、企业、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结合专业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开展劳动竞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人企双赢,对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有利于企业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不能脱离工作实际,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通过开展激励性强、时效性强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修旧利废、技术比武、征集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充分发挥员工潜能,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和“瓶颈”,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实施内部挖潜、外拓发展工作,从中寻求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员工价值创造最大化,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有助于员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促进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也日新月异,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引导员工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人才“富矿”整体素质提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二、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国企中的实践与探索
        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再完美的机制,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也体现不出其价值与意义。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将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应用于实践,积极开展员工乐于参与、成效明显、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老品牌新做法,焕发新活力。

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技能提升等中心任务,以“平安内蒙能源”为主题,开展“安康杯”“工人先锋号”“创效增盈、班组先行”岗位建功活动和火电生产运营对标竞赛、精益管理优秀项目评比等活动,实现降本增效2600余万元。
        技术向成果转化,文武兼备。在开展技术攻关中,将着眼点放在现场应用与科技成果的创新和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耗能负荷孤立电网消纳大规模风电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高寒地区褐煤露天开采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获得中国投资协会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霍煤鸿骏铝电公司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名单。
        寓学于赛,实现人企双赢。充分利用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出员工敬业爱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本领、增长新才干。通过举办职工技术那达慕,3名状元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7名职工被授予通辽市“五一劳动奖章”,积极组织员工参加集团公司技能竞赛,600MW机组集控值班员团体和个人包揽两项第一。系统外参赛也实现历史性突破,5名员工获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竞赛技术能手,公司获最佳组织奖等多项殊荣。 1名员工获全国电力行业焊工优秀技能选手称号,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工匠先锋带动,弘扬奋斗者精神。在选树劳模工匠典型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形成创先争优“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良好势头。几年来,有9名员工分获中国工业论坛“十大创新工匠”、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内蒙古自治区“北疆工匠”荣誉称号。10个班组分获自治区和集团公司“工人先锋号”“优秀安全生产班组”“质量信得过班组”,9名班组长及1名职工被评为集团公司“十大安全标兵”“安全卫士”和先进个人,15个创新工作室分别被被自治区、集团公司、通辽市命名。
        三、新时代,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载体创建、成果转化、开展形式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最大作用。
        一是要打破局限。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中,项目多局限于本专业,参与人员也大多数是生产一线的年轻员工,缺乏全面性和覆盖面。要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平台,通过举办“员工技术那达慕”等活动,实现竞技活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以常态化竞赛机制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鼓励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其实质是员工的一个培训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助推终身培训制度的实施,是各级工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竞赛开展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循守旧、照搬照抄、过程粗糙、流于形式等现象,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针对这些问题,在竞赛的开展过程中要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度,鼓励创新创造,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强化培训质量监管,用更加优质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素质高、创新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要注重融入。对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单纯地就劳动技能开展竞赛,没有将宝贵的企业文化融入其中,没有将劳模精神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底蕴的烘托。要通过竞赛的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培育先进典型,切实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一专多能”的奋斗者队伍,持续构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不断凝聚和扩大企业发展正能量。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品牌项目,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其他单位,都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劳动和技能竞赛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抓细、抓实、抓新竞赛的开展,使其真正发挥在推动企业发展与个人提升、企业和谐与共荣中的积极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