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5期   作者:刘彦
[导读] 建立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并使用方法学加以验证。
        【摘要】目的 建立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并使用方法学加以验证。方法 采用常规法(平血法)、薄膜过滤法。 结果 使用常规法测定,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中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木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70%,而其中地榆、金樱子、枇杷叶对试验菌株均出现不同的抑制作用,回收率部分低于70%;使用薄膜过滤法,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对5种试验菌株均无抑制作用,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均可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检查、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结论 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对大多数菌株无抑制作用,对个别微生物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使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关键词】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蔷薇科分布广泛,基本遍布全世界,其中以北温带居多,其主要形态体征为叶互生,常伴托叶,整齐,花托凸隆至凹陷等[1],常见的蔷薇科中药有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木瓜等[2],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中,为了进一步研究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中的污染微生物,我院建立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并使用方法学加以验证,具体论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中药配方:山楂配方颗粒(批号1111071S)、苦杏仁配方颗粒(批号1007021S)、桃仁配方颗粒(批号1006171S)、乌梅配方颗粒(批号1106100)、木瓜配方颗粒(批号1203023)、地榆配方颗粒(批号1007211S)、金樱子配方颗粒(批号1111110)、枇杷叶配方颗粒(批号1004281Z);仪器:S60微生物限度培养器、HTY-2000型聚菌仪[3];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
1.2方法
        (1)菌液制备:取新鲜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接种置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放入温度为31-35℃的环境中培养20-24h,培养后,取1ml培养物加入0.9%氯化钠溶液制成菌悬液;取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球菌接种置于改良马丁培养基中,放入温度为22-27℃的环境中培养25-48h,培养后,取1ml培养物加入0.9%氯化钠溶液制成菌悬液;取新鲜培养物黑曲霉接种置于斜面培养基中,放入温度为22-27℃的环境中培养5-7h,培养后,使用无菌NS溶液对霉菌孢子进行清洗,并将孢子吸取至无菌试管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制成孢子悬液。以上所有悬液均稀释为约含菌50-100个(cfu·ml-1)[4]。
        (2)供试液制备:取个样品颗粒10g,加入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至100ml,制备成1:10的供试液。
        (3)回收率试验:分别采用常规法(平血法)与薄膜过滤法对菌落数进行测定[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常规法的回收率。
        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中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木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可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而其中地榆、金樱子、枇杷叶对试验菌株均出现不同的抑制作用,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低于70%,说明不能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金樱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回收率低于70%,说明不能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检查,但可以进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枇杷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回收率低于70%,不能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检查,但可以进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详见表1。


2.2 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薄膜过滤法的回收率。
        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对5种试验菌株均无抑制作用,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均可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检查、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使用常规法测定,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中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木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70%,而其中地榆、金樱子、枇杷叶对试验菌株均出现不同的抑制作用,回收率部分低于70%;使用薄膜过滤法,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对5种试验菌株均无抑制作用,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蔷薇科中药8种配方颗粒均可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检查、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综上所述,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对大多数菌株无抑制作用,对个别微生物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使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酵母菌以及霉菌计数。
【参考文献】
[1]贾辉,姚东,王作君,张敬一.《中国药典》2010版与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两种制剂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22(02):169-173.
[2]周志,庄意琼,罗俊,应国红.中药乳香、没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J].今日药学,2019,28(07):442-444.
[3]王似锦,刘文杰,牛振东,高春.5种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学质量分析[J].中成药,2018,35(07):1442-1448.
[4]李趣嫦,钟燕飞,肖建光,苟强.蔷薇科中药配方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学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2(09):28-29+31.
[5]陆广欣,林丽英,湛文青,梁桂霞.精制冠心片等中药配方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7(03):2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