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气工程在建设工地中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其安全管理直接决定着人身安全、施工质量和整体进度。因此,应认真做好电气工程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努力消除安装、运行、操作、使用过程的安全隐患。露天作业场所的电气,因其具有种类繁多和运行、操作、使用方式方法复杂多样,工作电压高低不一等特征,其管理的规范性、程序性更加严格、要求也相应提高,确保建设工地和露天作业过程的电气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建设工地;露天作业;电气安全管理
引言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电气安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只有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保障电气施工、运行质量。在露天作业场所,电力是设备、装置运行和作业器具动力的基本来源。在满足生产作业需求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安全使用电力,以确保电气安全运行、实现安全生产。
1.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电气安全管理的意义
实施有效的电气安全管理,是节约生产成本、保障人身安全、有效节省和利用资源的基本前提。据近年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统计,在建设工地、露天作业过程发生的各类事故中,因触电、短路、漏电、雷击造成的事故占较大比例。通过总结管理工作和系统分析事故原因、教训可以看出,只有牢固坚持安全第一、强化前期预防、严格规范管理、突出综合整治,才能为实现电气安全提供坚实、可靠保障。清晰认识电气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方案,是电气运行及操作、作业过程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保障,也是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条件。在电气安全管理过程中,预先进行危险有害因素、风险点源识别管控,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依次选择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等事故预防对策,有针对性地采取直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和采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安全管理措施,积极预防或减弱危险危害程度,对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电气安全运行与管理现状
建设工地、露天作业场所的电气配备,一般为35/10kV和35/6kV架空线路、地埋电缆等构成的主变综自变电站。从电气运行和管理情况来看,因作业人员不正确操作、运行电气设备和缺乏相应的安装、维护、保养、检测等知识,使得电力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在电气运维过程中,有的人员伤亡事故,与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经验、履历、作业条件等也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
在露天作业中,常用的接地系统只能适用于特定工作范围内、单向接地短路时的人员保护,不能预防非偶然接触带电部分导致的伤亡事故。所以,露天作业环节的电气安全运行和管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3.1电力线路检查
在施工、作业准备阶段,工作人员应对电力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忽视、弱化检查或维护管理不到位,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电气事故的发生几率。为此,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实电缆型号、规格、绝缘强度和安全载流量,保障电缆沟内无杂物和可燃气体聚集,且盖板齐全、防排水等设施合规,电器、装置满足相关规范和运行、使用要求。
3.2设置漏电保护
露天使用电气过程中,往往存在设备漏电、负荷不平衡以及零序电流过大等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事故,必须选择、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与此同时,为了避免配电箱内设备出现过载、过压以及欠压等问题,应在总配电箱及分配电箱内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合理选定漏电保护动作值及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并保持两者之间平衡,避免因单相电击而引起火灾和设备烧毁事故。
3.3选用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指不致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残的电压。我国现行安全电压额定值等级包括6V、12V、24V、36V、42V。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合的照明电源应不高于24V,金属容器内、特别潮湿处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等地点狭窄、行动不便的环境中应采用12V电压,水下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6V电压,电气设备采用24V以上电压时,必须采取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措施。相关单位应根据施工、作业场所的具体特点,合理选用安全电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施工、操作、作业人员安全。
4.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措施
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的工作内容、条件和方式等,一般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特征,且作业过程事故事件多发,该类施工、作业也多被划定为高危作业。为此,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持续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保障施工、作业安全和做好电气设备运行管控的重中之重。
首先,应对电力供应实行分级管理。即针对不同场所、条件下的用电需求,科学、合理的划分电力管理级别。在三级负荷用电过程中,应根据供电可靠性,合理划分负荷级别与管理权限,合理理顺供求界区。在实施供电分配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在施工、作业中,应针对不同操作、作业、环节,严格落实相应规范、制度、规程,采用正确操作、作业方法。
其次,要努力预防短路事故。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周期内,对在役用电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和维护。由于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使用环境及条件复杂多样、情况不一,使得电气线路、电缆、设备在雷雨季节、极端天气或不良环境等条件下,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短路等故障,甚至引发事故。因此,应定期检查和清扫电气设备的设置、运行环境,进行电气绝缘性能检测。对安装避雷设施的电气,应定期测量接地电阻,及时淘汰、更换、维护存在故障、隐患的设备,以保障相关设施有效避免电波冲击,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露天作业过程中,应严格实施作业监督、检查、管理,严肃落实专业技术部门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并对专业管理、监督检查实行定期考核、综合评定,持续提升综合管理、系统管理水平,努力从源头消除监管不严、敷衍了事、水流不到头等现象。
第三,及时做好教育培训。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等,直接决定电气安全运行、管理绩效。因此,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既是及时发现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陷的重要前提,也是规范安装维护、操作作业,合理制定管理对策,系统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及时排查治理隐患问题,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久久为功,切实抓实、抓严、抓细、抓好、抓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安全是一项技术性和理论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工程,这就对管理、控制和使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因此,实现建设工地及露天作业场所电气安全,应利用系统、科学的体制、机制、方法实行管理,严格教育培训,坚持多措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东.浅析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电子制作,2017,(2):77,79.
[2]孔莉.露天作业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