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箭》中的主体性关怀、异化与分裂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0期   作者:邓成伟 赵润泽 聂达锐
[导读] 《时间之箭》是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著名小说,在当代的英国,马丁。艾米斯享誉盛名,但是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争议。
        摘要:《时间之箭》是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著名小说,在当代的英国,马丁。艾米斯享誉盛名,但是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争议。马丁。阿米斯本人将自己看成是二战之后见证世界成长的代表,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有关发生在二十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箭》主要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带领读者重新回顾和审视了纳粹大屠杀事件的发生。在小说的内容当中,马丁.阿米斯让事件的箭头指向了过去,将生命结束这个结果表达成了重生,将事情的结果变成了事情的起因,通过反讽的方法表达了对纳粹大屠杀那段历史的强烈不满。本文通过对《时间箭》这部小说的解读分析,对其中的主体性关怀、异化和分裂进行思考。
关键词:时间箭;救赎;思考
        《时间之间》是马丁.阿米斯的著名小说,在后现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当中主要以怪异的风格为主,其作品的风格和现实的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1]。《时间箭》是马丁.艾米斯在1991年完成的作品,书本一经出版便获得了众多的好评,并曾经获得布克文学奖的提名,这本小说是他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所做的一次较为狂放的尝试,所采用的的叙事手法较为独特[2]。在对故事的创作描写当中,他采用倒叙的方法回顾了纳粹医生托德的一声,从死亡回顾到中年、青年、童年一直到回归到母胎当中的过程[3]。这独特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的戏剧性,并且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也表达了其对当时政治事件和背景的看法。本文对《时间箭》的内容进行探讨,对其中所表达的主体性关怀、异化以及分裂进行相关的思考。
1《时间箭》所表达的主体关怀性
        《时间箭》的故事内容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方法,从故事的表面上看,整体的叙事并不严谨,但是作者却把对自我的主体认知以及读者的主体关怀体现在整体的故事内容当中,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作家所具有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作品是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的桥梁,作者在通过作品表达自身思想的同时希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帮助读者对任性的善恶重新进行思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塑造了读者的灵魂[4]。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关注点骄傲,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当中的著名铭文“关注自我”一直发展到今天,人们一直在对自我进行不断的探究和思索。人类的主体性是一个深入的哲学思考问题,在古今内外众多文学作品当中都表达了主体性的思想表达。马丁.阿米斯在进行《时间箭》的创作当中,通过倒叙的方法来对大屠杀的历史进行描写,在反讽的过程中帮助读者重新审视当年那段惨痛的历史,引发对人类关于对人性、战争和生命主体性的思考。
        《时间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医生,采用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从而展开对整个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整个战争的描写,将残酷的战争历史描写成一个充满快乐分为以及疗伤的复活之地,采用陌生化的叙事方法对人类在战争过程中的非理性的行为进行玩笑性的描写,让读者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反讽的意味,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整个社会和战争罪恶的深刻反思,对主体性进行深入的思考[5]。
2《时间箭》所表达的异化和分裂思想
        在作品的故事内容当中主要采用时光倒流和室间倒流的描写,讲述了主人公一位纳粹医生从垂死的状态重新走了人生的过程,从老年-中年-青年以及到婴儿时期最终回归到母体当中的奇幻人生经历。

主人公的灵魂和躯体是分开的,各自拥有独立的思想,但是躯体却并不知道灵魂的存在,这个过程便是异化和分裂思想的体现。在故事内容当中,叙事者一直是保持着一种身不由己的身份逐渐走向了异化。我国的文学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表达出人类的社会拥有一项重要的同化功能,能够对社会成员进行同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会心甘情愿的放弃自身的个性,或者是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下让个体被迫放弃自身的个性,社会的同化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一种异化的表现。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作为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医生,被作者安排在一个无法进行选择的环境当中,因此在故事的开端作者给读者首先展现的是主体所处的生存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体会受制在一个无形的统治当中而逐渐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身份的稳定性,因此在故事的内容当中所处呈现的一个充满肮脏和混乱的城市,在作者的角度看来术中的一切都是错误的,甚至会对真实的世界进行怀疑。书中这些隐喻的场景暗示着在世界上如果人们放任战争的发生会将人类至于无立足之地的境遇,也表明这人类的社会充满了肮脏以及无奈,这也充分表达了异化和分裂的思想,人们在和平的表相中逐渐忘记了当年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实际上如果人们不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正确的认知和改正,则会导致历史的重演[6]。
        在《时间箭》的故事当中,主体所遭受到的异化程度最大的是大屠杀当中受害最多的犹太人,他们的地位被放置在比常人还低的“他者”,而在二战期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大肆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将他们比喻成“污泥”以及“虱子”,从而对当时的德国群众产生了影响,对大屠杀的行动进行支持。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他者化从而导致了主体间性的异化现象。
3讨论
        《时间箭》是一本反讽意味浓厚的小说,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倒叙的方式将当年的大屠杀通过打趣的方式向读者进行表达,通过对主人公一生的倒叙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7]。在故事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到故事的表达中,引发了对主体关怀性、异化以及分裂的思想表达。故事当中当主人公回到了集中营时期回到纳粹的身份之后,发现世界开始颠倒,曾经的虐杀变成了治疗伤口的有效方法,对平民进行射杀则变成了拯救人们的生命,而对躯体进行焚烧则变成了灵魂的回归,直到最后主人公的身体越来越小,直到回归到母体当中,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个体被环境同化的过程,主体性的统一和分裂性的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康金意. 救赎之旅:《时间箭》的空间叙事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2]李珂珂. 马丁·艾米斯《时间箭—罪行的本质》中的创伤体现[D].上海大学,2017.
[3]陈筱. 暗恐理论视野下的《时间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王卉.《时间之箭》中的心理复影策略及其伦理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4):50-57.
[5]杨林燕. 历史的面纱-论小说《时间箭》的叙事技巧[D].四川师范大学,2015.
[6]周文君. 叙事背后的意义[D].河南科技大学,2014.
[7]王海燕. 从黑色幽默视角解析《时间箭》中马丁·艾米斯的道德关怀[D].浙江工商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邓成伟(1998-07-13),壮族,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赵润泽(1998-05-27),男,汉族,籍贯:安徽省蚌埠市
聂达锐(1999-06-08),男,汉族,籍贯:云南文山,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