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neck of femur)是指以髋部疼痛、腹股沟中点附近有压痛和纵轴叩击痛为主要表现的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多由于骨质疏松、老年人的髋周肌肉群发生退变、反应迟钝或遭受严重外伤所致 股骨颈断裂,其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女性活动相对较男性少,由于生理代谢的原因骨质疏松发生较早,故即便受伤不重,也会发生骨折。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疼痛、关节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特别是骨折后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广饶县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符合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组1)44例,男性14例,女性30例;年龄65~87岁,平均(72.3±3.4)岁。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THR,组2)40例,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64~82岁,平均(71.4±4.1)岁。骨折原因主要为摔伤、车祸、撞伤等。骨折类型为头下型、头颈型以及经颈型三种。排除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组1: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釆取侧卧位,取后侧入路,解剖暴露髋关节,屈膝,取出股骨头,仔细测量股骨头直径。修整股骨颈残端,保留骨距,扩髓。患者均采用置入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将髋关节复位,同时被动活动其髋关节,确定无脱位,冲洗相应切口,修复关节囊等。内置引流管,并于手术后2d取出引流管。给患者服用抗生素,预防其感染。对患者进行指导性的康复训练,5d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行走训练。
组2: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采取侧卧位,取后侧入路,解剖暴露髋关节,屈膝,取出股骨头,修整股骨颈残端,充分暴露髋臼,髋臼锉予以打磨。依照正常髋臼的角度等,安装髋臼假体,同时确认其紧密贴合。按照传统方法安装适合患者的股骨柄以及股骨头假体等。术后留置引流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于手术后2d,取出引流管。给患者服用抗生素,预防其感染。对患者进行指导性的康复训练,术后第2d,在助行器保护下,做行走训练。
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Harris髋关节的功能评分等进行分析和对比。Harris髋关节的功能评分:满分100分,其中关节疼痛44分,关节功能47分,关节活动度5分,畸形程度4分,得分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越好。Harris髋关节评分≥90分为优,70~89分为良,<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为一期愈合。其中组1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2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组1优19例,占43.2%;良11例,占25.O%;差14例,占31.8%;优良率为68.1%。组2优24例,占60.0%;良10例,占25.O%;差6例,占15.0%;优良率为85.0%。组2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组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81,P<0.05)。见表2。
.png)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短期随访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以及压疮等,两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组1出现假体松动、中心性脱位、异位骨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分别为3、2、4、3例,发生率为27.3%;组2分别为1、0、1、0例,发生率为5.0%,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讨论:目前对股骨颈骨折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预防重点主要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倡早期无创复位。遵循早期无创伤的解剖复位,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固定器材及方法,减少局部血供破坏、改善血流灌注促使骨折早期愈合,恢复和建立跨越骨折线的血管迅速参与坏死骨的修复,避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十分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组1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组2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组1。组2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组1患者。此外,短期随访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以及压疮等,两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当;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性更小,且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却明显逊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且术后远期并发症明显较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能消除或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纠正下肢不等长,增加关节的稳定性,纠正髋关节的畸形。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大的、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置入的人工关节有其本身的使用寿命和术后容易发生的一些合并症。因此,此手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不是适应所有髋关节疾患。从本组资料来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各有利弊,因此,临床上应根据两种手术方式的特点,以及并充分掌握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病情特征,从而酌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崔玉岩,全髋关节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骨头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7期。
(2)秦树连,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年7月20日。
(3)张光亮,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生》,2018年4月第56卷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