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0期   作者:宋俊义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矿山资源需求量在不断的提升,从而导致矿山被盲目不停的开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矿山资源需求量在不断的提升,从而导致矿山被盲目不停的开采。矿山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疏于对矿山资源的有效保护,从而造成矿山地质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进而造成矿山灾害频频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工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上的支撑性产业,工业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备受国家和人们关注。虽然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还应当时刻关注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然而,许多矿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造成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
        1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1泥石流问题
        由于对矿山过度盲目的开采,疏于对矿山环境保护而造成的泥石流问题普遍存在。泥石流问题主要是由于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造成其地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质结构疏松并且具有大量的泥土,在开采完成的矿山中还具有大量的沟壑,在降水量过大的时候极可能导致雨水存续,在此条件下如果存在大量的泥土,那么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泥石流事故发生。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泥石流事故发生的概率,那么应高度重视矿山开采结束后的治理工作,针对泥石流问题的发生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矿山地表塌陷
        在矿山无休止开采过程中极可能造成塌陷问题的发生,矿山地表塌陷问题是最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矿山过度开采的过程中造成其内部地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遭到严重破坏。在许多矿山中甚至存在采空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矿山地质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矿山山体结构极度不稳定,塌陷的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塌陷问题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事故,若发生塌陷事故极可能导致下矿人员被土体掩埋。为了保障下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务必要充分做好矿山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只有保障其结构的稳定性才可进行矿产开采作业,尽可能避免矿山地表塌陷问题发生。
        2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导致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人为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首先,人为因素。矿区人民并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往往高度重视矿产资源为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采矿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其次,技术经济因素。许多开采企业并没有切实的认识到矿区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比如岩溶塌陷问题的发生,滑坡现象的发生。在工厂技术措施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盲目采用冒落方式开展矿产开采作业,从而造成采空塌陷问题的发生,若在此过程中采用充填的开采矿产方式,可有效避免采空塌陷问题的发生。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3.1合理规划矿山开采工作
        为积极带动矿山地质灾害工作的科学处理,各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在矿山开采之前做好边坡参数的合理化设计工作,并由此实现对于矿区边坡状况的及时了解,防止在开采作业时出现同岩石变形等问题。不仅如此,能源开采部门还需要合理的开展矿石的开采准备工作,诸如合理的设计边坡与弃渣方量,及时做好拦渣以及挡墙准备,规避相关问题导致的损失。

除此之外,矿区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巡视作业力度,并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规范,禁止乱弃,并对矿山中原发生过灾害的区域进行全面的防护工作,做好坑道的支护工作,避免塌陷现象发生。
        3.2分类施策,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矿山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要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安全”等因素。例如,针对重点区域的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掌握矿山边坡参数,实时动态地监测矿山边坡的变化。采取挡墙等技术,做好边坡的稳定。一旦发现矿山地质有变形等情况,要及时勘察地质,做好加固。对于矿山中形成的弃渣、渣场等,要做好开方量的处理,做好拦渣坝设置,并安排专人监督。对次重点区域的矿山防治,注重矿山堆场或矿区生活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防止出现滑坡或塌方,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当矿山开采结束后要及时用废渣等铺平,恢复山体植被。对普通区域防治,重点防治因矿山开采所导致的地表岩体破裂形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控制水土流失。此外,采取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例如,针对地面塌陷或地裂缝工程的治理应采用浅层平整法、排矸填充法等等。
        3.3加大宣传,加大科普知识普及
        当前公众、矿山企业等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认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对参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在矿山地质灾害的避灾、减灾,以及自救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为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向社会普通公众和矿山企业管理人员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升公众应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能力。此外,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区域,不易进行工程治理、工程治理难度大、投资大,治理后仍然难以保证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实施搬迁避让。总之,要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重中之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把矿山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抓好落实。
        4地质环境保护
        开采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主要是两项工程进行划分,一方面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其重要场地、设施、危险性区域等进行评估,并主要以防御措施给予相应的地质保护。另一方面是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为参考依据来对引发矿山地质环境出现问题的相关诱发因素进行预测,并给予相应维护、管理等工程治理措施,能有效达到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而破坏采矿活动的最终目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要措施主要包含有对地质灾害点来设置相应监测点,加强巡查等,针对露天采场的各类边坡的变形现象需保证其监测系统建立的完善性及专业性,采矿期间持续定期检测其边坡变化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来调整其检测力度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由于露天开采会严重破坏矿区地形地貌,且采矿结束后其开采地貌恢复原始地貌难度系数高,故需结合区域地形并适应周围环境来进行治理方案制定。例如采矿结束后需拆除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场地工业设施,并加以植物种植来进行恢复治理。
        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效果,那么一定要充分的做好矿山开采预先设计工作,对一些重要的矿山开采环节充分做好治理措施,高度重视对矿山闭坑工作的保护和治理。
        参考文献:
        [1]孟昕卓.试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西部资源,2019,02:124-125.
        [2]甘礼洪,李宇.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0:139-140.
        [3]陈召拾.试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7,15:194-195.
        [4]甘桑颖.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J].质量探索,2016,1301: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