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技术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8期   作者:林鸿谊
[导读] 摘要:人类社会自19世纪后期步入电气化时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电气产品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高品质电能则是电气产品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基础。
        (呼和浩特供电段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人类社会自19世纪后期步入电气化时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电气产品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高品质电能则是电气产品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技术,主要研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技术。它的出现契合人们对高品质电源的孜孜追求,因而发展迅速,也是工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高校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对电力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详加分析,大到电路的拓扑结构,小到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变化。但对于学生而言,一节课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是有限的,稍有走神,对于电路分析过程的理解就会有所缺失,并因此在课程学习中留下疑点。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课程失去兴趣。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授课方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严肃刻板的教态,创造融洽和谐地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开展课堂教学讨论,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板书整体性、条理性强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的优点。然而无论课件还是板书,在分析电力电子电路时提供的只能是静态的图像,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无法获取电路工作状况的动态信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仿真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该电路利用晶闸管对三相交流电进行相控整流,从而为大功率直流负载提供直流电能,如图1所示。T1-T6为晶闸管,VA、VB、VC表示三相交流电压源的相电压,以宽脉冲或双窄脉冲方式按一定规律分别触发导通六只晶闸管,可以输出直流电。
 
        该电路结构复杂,不同负载条件下工作情况差别大,是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纯使用多媒体或板书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电路仿真模型,能够对电路的工作原理开展动态分析,仿真电路如图2所示。
 
        仿真模型由三相交流电源、晶闸管及其触发电路、负载与测量部分组成。利用该仿真模型分析不同触发角时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变化,以及负载不同对电路工作状况的影响等问题极为便捷。图3为电阻负载条件下,触发角α分别为0°、60°、90°、120°时的负载电压波形。分析图3可知,在阻性负载条件下,触发角的改变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当触发角α=0°~60°时,负载电压波形连续,α=60°是负载电压连续与断续的临界点;随着触发角的增大,负载电压逐渐减小,α=120°时负载电压等于0,即触发角的移相范围为0°~120°。应当指出,在零状态条件下,负载电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变化才趋于稳态。
        与电阻负载相比,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带阻感负载时的工作情况有所差别。图4为10Ω、1H阻感负载时,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在触发角α分别为60°、90°时的负载电压波形。
        由图4可知,α在0°~60°之间,阻感负载时输出电压与电阻负载时相同;α>60°因电感续流作用,负载电压波形保持连续,但出现负值;α=90°时,负载电压平均值为零,因此触发角移相范围为0°~90°。
        除负载电压外,仿真也可以方便地分析诸如负载电流、晶闸管压降等的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此外,该仿真模型还可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如分析输出电压滤波问题。以电阻负载、α=60°为例,在负载两端并联2200uF滤波电容,得图5所示负载电压波形对比图。分析图5两种情况下负载电压的波形可知,没有电容滤波时,负载电压脉动幅度大,而2200uF滤波电容改善了负载电压的平滑性,增大电容值还可进一步提高滤波效果。
         
        三、总结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将单调枯燥的原理分析转化为电路实际工作过程的动态演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合理引导学生将个人电脑运用在学习方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垛生.国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趋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45-48.
        [2]关晓菡,张卫平,张东彦.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综述[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06,28,(2):4-8.
        [3]潘海鹏,雷美珍,夏永明,顾敏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105-107.
        [4]张兴.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
        [5]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