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杜旭阳
[导读]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
        摘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建筑行业自身也在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建筑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代表性工程,应将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地区、城市的名片,提升城市建设风韵,促使城市建设多元化,不仅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方面,为提升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契合度,构建完善、系统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性经验。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在快速生长的钢铁水泥之中,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接受着来自全球现代多元文化与时尚潮流的洗礼和碰撞。然而,潮流文化虽然可以给当地建筑带来新型的外观,趋同化的设计却隐映了如今大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建筑的相似性使大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文化是需要传递和融合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了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各地的城市建筑中,如何突显本地的特有文化,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建筑,才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1、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
        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之中,不仅能将地域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更能形成独特的地域精神面貌。通过城市建设特征,能够充分了解地区文化历史底蕴,了解民众的风俗习惯、整体风貌等。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融合,二者既相互独立,同时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进步。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能够提升建筑整体品质,使建筑不再是只是一栋单纯的居住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创新,不断完善地域文化体系,构建完善的地域文化文明系统。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将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让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出当地独特的设计风格[1]。
2、地域建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俗语应用在建筑上也很符合不同文化下建筑的地域性,陕西陕北黄土高坡地区的窑洞,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南方建筑由于气候而逐渐形成高墙,窄走廊的特点,客家人为抵御战争修建的土楼等,它们都在不同的地方展现着各自的文化,客家先祖古越族人信仰巫文化,在与从北方来的中原文化结合后,巫文化与风水术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在客家建筑上也有体现。围龙屋,作为客家围屋常见的形式之一,广泛的分布在广东,深圳等地。讲究风水的客家人在建造围龙屋前,都会造一个半圆形的水池,不仅在形式上与半圆形的围屋结合,满足干旱时蓄水,防火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客家文化中陆为阳,水为阴的风水理论,多数的客家围屋都会依山而建,就算场地空旷,也可以在围屋的背面自己填土造山,将建筑整体营造为前低后高之势。错落有致的围合解决了光照问题的同时也为居住在围屋内的人们规划了良好丰富的居住空间,提供了多样的动态流线。由此可见,建筑的建设会不断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地域文化也因此差生了很大的差异[2]。
3、地域文化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结构模板的砖艺术表达
        以砖材料作为结构模板,处于承重结构和围护体系之间,既不承受荷载,也并不独立作为承重结构,而是以砖本身尺寸、色彩、质感、肌理等艺术特性掩盖建筑内部结构,从而达到艺术装饰的效果。以梅里达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为例,该建筑采用连续巨大的拱、悬浮式扶壁、柱子和实体墙构成,以预制罗马砖墙为模板,并在两面墙体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承重构件,进而与结构模板形成永久性模板。通过该建筑结构形式,以砖材料作为建筑承重结构面层,内部混凝土与外层墙面肌理整体一致,色彩上富于变化,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同时,砖作为结构模板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可参考拉文斯堡美术馆的拱壳结构形式,其屋顶采用首尾相互扣连的锥形拱顶形式,其构造为两层沥青和页岩覆盖的密封屋顶、300mm的保温隔汽层、200mm的钢筋混凝土荷载分布层和115mm变径锥形砖拱层,砖结构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一起承载屋顶荷载,采用传统的加泰罗尼亚式砖砌方法,将砖按不同的半径砌成锥形,使屋顶形成结构富有变化、色彩丰富、协调自然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对建筑材料色彩、质感等砖要素的合理运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3]。
        3.2、现代木结构建筑与传统哲学精神的关联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异正越来越明显。就中国人而言,思维方式非常重视整体相关性,世间万物环环相扣。现代木结构建筑不单单是将建筑物视为单一的个体安插在环境里,这种标新立异不是现代木结构建筑所追求的。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平山荣玺精品庄园在开发时就注意到应在设计定位中紧抓茶文化与木构建筑文化,结合自身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设置了临水木结构建筑群,一边品茗一边赏景,实现了木结构建筑四面环境皆可赏,茶田青山杨柳绿树映入眼帘。这种将木结构建筑物与环境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彼此是一个整体”的精神相一致。在西方哲学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哲学与宗教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认为耶稣降世成人,死后复活成基督,这种宗教信仰又称为“基督教”。西方人认为没有了宗教约束的社会会成为噩梦般肮脏的“反乌托邦”。这使宗教建筑成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4]。
        3.3、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之中,需要将城市文化体现在建筑之中,能够让人们通过建筑体验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建筑设计不仅需要保留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建筑特点,实现建筑模式多元化。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意识与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通过在了解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找到设计灵感,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5]。
        3.4、环境的差异性表达
        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养育了五十六个民族与多种多样的文化,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从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到吐鲁番盆地,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到江汇入海,从雪原到沙滩。中国的文化与建筑随着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差异,北方平原多瓦房,江南多庭院楼阁,新疆藏族的碉房稳重坚固,土家族的吊脚楼,客家的围龙屋讲求风水与形式,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区别,在建材上也会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差生不同的差异,有人住石房,有人住木屋,建筑的形式千百年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积累出了多样的变化,如今随着人类的迁移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逐渐开始融合,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还是能展示其特有的传统味道。
结束语
        地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之中,也能提升建筑价值与现实意义,使建筑设计更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风格迥异。
参考文献:
[1]王薇,商惠茹,徐亚南.基于以赛促教、促学、促改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6):126-129.
[2]徐超.徽派建筑“马头墙”的传承与发展[J].新型建筑材料,2019,46(12):166-167.
[3]郭丽娟,李书亭.哈尔滨近代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及地域文化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33(06):15-19.
[4]彭勇,庞春勇.巴渝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建筑设计——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J].重庆建筑,2019,18(12):26-29.
[5]陈树龙.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36):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