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位山灌区沉沙池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道路设计,探讨道路设计如何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发挥沉砂池湿地的旅游功能,改变池区群众的出行条件,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为当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特色农田、林地和水自然生态资源做好旅游开发的大文章,走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如何结合项目功能特点设计道路,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沉沙池 旅游扶贫 道路设计
引言:位山灌区沉沙池位于聊城市境内,始建于1958年,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为国内六个特大型灌区的第五位,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引黄灌区。灌区渠首设计引水能力达到240m3/s,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5%。骨干工程现有东西两条输水渠,东西两个沉沙区,东沉沙池负担一干渠供水沉沙,池平均长4.0公里,宽3.5公里,规划池区面积2.38万亩,已建三个条池,占地1.38万亩。西沉沙池负担二、三干渠、引黄入卫和引黄济津供水沉沙,平均池长5.5公里,宽3.5公里,规划池区面积2.9万亩,现已建成6个条池,占地2.35万亩。3条干渠,总长274公里,53条分干渠,总长797公里,支渠393条,总长1419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达5000多座,为聊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位山灌区还承担着引黄济津、引黄入卫跨区域调水任务。
图1 东、西沉沙池内部规划道路示意图 图2 池区改造前状况
1.建设的必要性
1.1是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需要。
大量的引水引入了很多泥沙,形成区域性高地,平均高出原地表10米左右,导致沉沙池周围的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居民经济生活水平不高。拟经过本项目的综合规划治理,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改善现状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条件。因此,建设本项目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
1.2是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池区现有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断头路多,并且绝大部分没有硬化,池区主要通过2条南北向道路对外通行,东西向没有贯通的道路,严重制约着沿线居民出行,丰富的生态资源难以发挥作用,其余规划道路为景区内交通主干道,现状均为4米土路,致使区域内交通困难,致使该区域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本项目中南北两条连接线是连接东西两个沉沙池的快速通道,并与S246临邹线至G341胶海线连接,使池区之间及对外联系更加快捷,池内南北向9条旅游道路合理布局,沿线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更加方便。同时,本项目的道路建设符合聊城沉沙区湿地景区项目规划,因此,建设本项目是沿线人民的迫切期望,是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
1.3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
当前沉沙池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地经济主要依靠当地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与聊城市位于济南省会城市群、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极不相称;亟需改善交通环境,促进当地物资、贸易流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因此,聊城沉沙池湿地景区道路的建设,加强池区与周围城镇的沟通和联络,对片区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1.4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以沉黄河沙、输黄河水衍生出来的沉沙池湿地、池间高地、固沙植物等生态景观,为游客提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休闲空间和丰富的郊野活动内容。变扬沙严重、经济贫困的生态脆弱区为聊城市生态良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景区主干道的建成将明显改善各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各景区之间的通达性,同时将各景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各景区的整体效应,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和安排。各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将不断扩大,大大促进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沉沙池区的交通出行条件和旅游、生态、居住环境,对进一步加快沉沙池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池区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3 池区改造后图片
2.设计标准
2.1南、北两条连接线是连接两个池区的快速通道,北连接线还是进出池区对外的联络线,因此,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池区内部道路是内部交通、群众出行、旅游线路等功能,充分利用地形、结合地貌、体现风景风貌,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
2.2设计速度:二级公路60公里/小时;三级公路30公里/小时,局部路段限速20公里/小时。
2.3机动车道宽度:北连接线12.0米,南连接线9.0米,其余道路6.0米。
2.4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
2.5设计洪水频率: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二级公路中桥1/100,路基、小桥涵1/50;三级公路1/50,路基、小桥涵1/25。
图4 南连接线道路标准横断面
3.设计方案
3.1路线设计
本项目根据道路现状、道路等级和规划方案共分为4个部分:
3.1.1北连接线:西起S246临邹线,沿二干渠北岸现有道路向东,过西沉沙池和东沉沙池北侧,过东阿县姜楼镇闫庄村,终点接至G341胶海线,路线全长18.184公里。
3.1.2南连接线:东起东沉沙池西堤,向西经后韩村北、过谭庄村、官庄村南、终点接西沉沙池东堤;路线全长5.012公里。
3.1.3西沉沙池内部主干道:共5条道路,南北向4条,东西向1条,现状道路均为4米土路。南北向道路编号自西向东为X1(8.4公里)、X2(6.873公里)、X3(6.192公里)、X4(6.684公里),东西向道路X5(2.536公里),路线全长30.685公里,
3.1.4东沉沙池内部主干道:共5条道路,为南北向,现状均为4米土路。道路编号自东向西为D1(4.891公里)、 D2(2.45公里)、D3(2.868公里)、D4(3.092公里)、D5(3.311公里),路线全长16.612公里。
平面线形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大填大挖,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
3.2路基横断面设计
路基横断面设计力求满足车辆通行又要达到美观效果,机动车道宽度北连接线12米、南连接线9米,池内道路根据重要性采用6米和4.5米;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3.5米;为了满足骑行旅游的要求,道路一侧绿化带外又设计了一条3米宽的自行车道和3.5米的绿化带,这样每条道路设三条绿化带,中间夹行车道和自行车道,既增加了骑行人的安全,也美化了道路景观效果。
在北连接线的南侧修建了东、西池的连接渠,使东、西池水实现了连通,渠上口宽48米,底宽16米,水深3米,可以通行旅游船只,旅游效果更加突显。
在池内部道路各旅游景点,设计了港湾式观光车停靠点,方便游客上下车。在主要道路出入口,设计了停车场和自行车停靠点。
3.3路面结构设计
北连接线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7厘米(3+4)沥青混凝土+2×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18厘米二灰碎石+20厘米石灰稳定土,其余道路机动车道为:7厘米(3+4)沥青混凝土+2×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18厘米二灰土。自行车道:3厘米彩色沥青混凝土+16厘米水泥稳定碎石+18厘米二灰土。为了达到路面抗滑、耐磨、颜色美观,面层结构石料采用玄武岩,自行车道采用了彩色沥青路面。
3.4排水设计
为了适应周围环境,排水设计充分利用地形,以自然排水为主,采用天然土质浅排水边沟,沟内种植水草防止冲刷,道路交叉口,水沟过路以管道形式连通,具有隐蔽性,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3.5桥梁设计
本项目在池区共新建桥梁25座,使池池连通,路路相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舒适通行条件,各种桥梁形式适合周围环境,突出旅游特点,既安全适用又经济美观,桥梁都能满足水上游船通行高度,形成人在桥上行,穿在桥下游的立体画面。
3.6安全设施设计
路面上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技术规范设置指路标志、警示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旅游区标志,交通标线,路侧护栏等设施,给出行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引导,是道路使用者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促进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4 结束语
在符合位山罐区沉沙池湿地景区项目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景区的现状,因地制宜,采用与当地地形地貌相和谐的设计方案,以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环境保护与景观改善的需求,改变因引黄沉沙造成的生态恶劣的局面,造福当地百姓,还社会一个生态优美、宜游宜居的环境,促进当地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