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建设被提上日程,我国各大城市均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化建设,各种新型城市不断涌现,比如说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等。楼房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必将对城市规划有着一定影响,文章就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加以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从而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性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的增多,每个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虽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在给城市规划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在满足人们居住诉求的同时还要解决好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问题。为了城市能够得可到持续性的良好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
二、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
2.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设计目标、设计过程、设计任务方面均存在差异。例如,在设计目标方面,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可控性较强,而建筑设计的目标针对性较强,是针对特定的建筑物,使其既满足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发挥自身的建筑功能,所以其需要通过专业的建筑知识和技能,为较明确的目标而努力。在设计过程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以其战略性的眼光,结合城市各个方面不断的变化进行调整优化,使城市分阶段逐步得到发展。而建筑设计再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自身因素,通过对自身因素的不断优化而实现目标。在设计任务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任务通常在较长时间后通过城市的具体变化逐步呈现,而建筑设计通常将任务以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呈现。
2.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2.2.1 建筑设计是对城市规划论证的过程
目前,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都是通过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进行的,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是需要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按照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设计。最终的结果就是符合城市规划的内容。换言之,城市规划的内容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对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实践认证。
2.2.2 经济角度上的联系
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为了达到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有必要考虑到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与规范带来的影响。做到既控制经济成本的投入,又能够使建筑规划、设计实现有效优化。因此,从经济因素来看,建筑规划与设计具有协同的联系性,即都希望使经济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解决由于经济因素造成建筑规划、设计受到阻碍的状况。
2.2.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二者相辅相成
现代化的城市的特点就是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是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我们需要通过规划,对整个城市的布局进行布置,最后我们需要对整个工程中的经济进行科学的安排;那么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一个合理的安排,使设计的结果符合规划的总方向。总的来说,就是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的。建筑设计的结果需要实现城市规划中的具体目标。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3.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公共社会空间进行规划,促使物质空间能够达到协调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也较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设计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所涉及的方法也更加全面,不仅包括对传统形态的设计,还包括对整个城市协调性的统一规划,它主张将城市所包含的各种设施及建筑进行合理布局,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全局的协调。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因此,需要科学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水平。
3.2 城市规划设计应积极吸收并借鉴建筑设计优点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密切关系,我国建筑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经验的成功引入,在结构组合、空间应用、功能搭配、设备选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这预示着我国建筑设计在设计内容方面得到不断的完善,而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宏观设计方面,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吸收相对滞后,而且需要考虑的本土因素更多,因此直接将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进行应用风险性较大。
3.3 完善建筑设计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评审制度是用来衡量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发展的一项制度。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确立。建筑设计评审制度是判断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否和谐发展的依据。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城市规划单位要对建筑的确立予以分析,针对建筑的构造、发展确立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评审制度,这样也能够确保评审制度的公正性、公开性。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有时候很可能因为过度考虑建筑的特色,使建筑很具有个性化,只注重建筑的外形,而违背了城市的经济、政策。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和谐发展。
当然,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也要跟城市发展的脚步,保证建筑与城市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此外,人才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现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很重要,人才需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的需求会变得更多,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只有做好人的培养,在以后的发展中才会更好的占据市场。
3.4 规划与设计时加强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协调上,另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的参与,为两者的协调创造条件。在建筑规划中,基于建筑物功能需求的发挥考虑,应注重保护及利用自然环境,在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建筑物功能实用性和建筑物社会审美性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建筑物周边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就要力求以新颖独特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凸显出建筑物所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特色,给予居住者一种惬意舒适的居住环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有机融汇的范例上,浙江省乌镇、江苏省昆山新区在规划设计建筑时,形成的水特色及生态绿地特色,体现出了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特征,彰显出了独居风韵的地域魅力。
四、协调两者关系的策略
4.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城市公共社会空间的规划,它促使物质空间协调持续发展。不但包含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内容,还包含统一规划整个城市协调性,对城市当中的各类用地、各类建筑和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减少之间矛盾,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整体,全局得到协调。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师逐渐扮演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加合理的规划协调。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城市规划设计依靠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合理高效地解决城市内及城市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4.2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建筑的同时,需综合建筑所在的各种环境条件,考虑环境外观及周围建筑协调性等。随着建筑设计品质不断提高,单纯的建筑设计仅关注建筑的外形,强调建筑自身特征,没有关注建筑人文性和建筑环境的勘察,无法满足城市风貌、城市功能的协调性。只有让建筑设计真正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发展,建筑设计才是合理的,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
4.3依据建筑设计优势
城市规划设计在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经验的同时需要考虑很多的本土因素。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突破性远远高于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利用建筑设计的创新优势,在保证城市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前提下,为城市规划提供新鲜血液,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
4.4健全并落实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怎样掌握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和建筑设计工作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就需要一个非常合理有效公平的制度,也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可以保证处于两者关系当中的中间地带,给予公平的态度,提出有效的改良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关键性在于,城市是否能够和谐发展受到制度实行质量的影响,能否创建符合人类需要和城市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
4.5建设完善有关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对设计给予充分的监督
建设并且健全有关的监督与监管机制,建立相关的规章与制度,对相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的行为做出监管与制约。只是推进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核心环节以及所应该具备的要素。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无法脱离相关的监管机制,监管机制、规章制度能够为城市的规划创造强制性的保证,督促规划以及设计的相关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的行为,使其能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作品。通过相关的监管与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专门对其进行监督,并且针对城市规划和设计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的活动做出管理,对城市的发展秩序的给予充分的保证。此外,还需要对其相关的法制力度加以强化,在法律中加入一些和城市规划设计还有建筑设计有所联系的内容,令城市的建设能够真正的有所参照,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地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风格,通过建筑标志性的建筑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近而使得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 单云龙. 智能城市. 2017(11)
[2]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J]. 黄翠芬. 江西建材. 2018(02)
[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J]. 冷进伟.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2)
[4]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探究[J]. 郑奕. 住宅与房地产. 2019(19)
[5]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 邹丹. 居舍. 2017(29)
[6]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余淑萍. 居舍.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