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如今,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不仅在资金、技术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而且在政策标准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就大大加快了产业园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要求,一方面要满足现代人的创新办公需求,与周围环境能够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要达到生态低碳的规划设计标准,人们不仅要确保空间利用的合理性以及景观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要与周围环境做到和谐统一,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这样才能将产业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办公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办公室办公向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模式上过渡。受这种趋势所影响,高科技产业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强化员工办公环境上入手,尽量使其达到创新办公标准。本文以江西省瑞昌市中建材新材料办公区为案例,从创新办公的角度出发,不仅对传统产业园规划设计与现代产业园规划设计思路进行了对比、分析,而且还通过实际案例,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产业园;规划设计;创新办公需求
现如今,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不仅在资金、技术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而且在政策标准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就大大加快了产业园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要求,一方面要满足现代人的创新办公需求,与周围环境能够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要达到生态低碳的规划设计标准,基于此,这就需要对产业园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
1.传统产业园区与现代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1.1传统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
传统产业园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常常会忽视对周围公共空间的了解,导致园区内部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出处,从而使得产业园区建筑呈现出孤立、功能单一的局面。另外,在交通设计方面,对于步行道和车行线路设计也是缺少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得园区内经常发生交通堵塞现象。同时,一些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还会与外界进行隔离,这就使得整个园区氛围变得十分沉闷,缺少活力。尤其是办公楼空间设计上,往往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一些单面采光的设计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办公空间的采光效果,而且还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得园区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下降。
1.2现代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
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思路相比,现代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品牌效应,并且还会充分考虑低碳环保问题、集约用地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的园区空间,而且还要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还要尽可能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来完善园区绿地系创建一个集生活、生产、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并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创建新的孵化交流平台,以便可以满足员工的互动交流需求,激发其无限的创新潜能。
2.案例分析
本人以江西省瑞昌市中建材新材料办公区为案例,本项目设计以当地整体规划为基础,采用现代风格建筑形式,办公层数为四层(局部三层),主要部分建筑高度为17米,公寓层数为四层,建筑高度为15.6米,食堂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9.6米,总建筑面积为66500平方米。,因此,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在实际规划设计时,本人通过对周围自然山体的合理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园区建设成本,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园区空间的生态性。
3.创新办公需求下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3.1产业园建筑的设计要点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瑞昌市,是当地的重点项目,在设计方面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地域情况来进行设计。
1.整体性原则——调好本项目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尊重详细性规划,有机组织本楼的外部空间环境,合理疏导各种交通流线,协调分期工程的完整性,使新建建筑自身与周边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前瞻性原则——设计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办公楼,塑造网络化的办公模式,体现高起点、高标准,力求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三者完美结合;
3.个性化原则——本着超前和实用的原则,运行新理念和新手法,使本楼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的办公楼,展现新世纪的建筑面貌。
3.2设计理念
基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本项目将场地设计作为重点,在尊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单体建筑的理念,以完整的建筑群体融入整个环境中。考虑到该项目办公,住宿及餐饮的功能特点,在规划中将办公安排到临近矿区道路,将生活服务区安排在基地内侧。结合建筑布置小品及各类建筑景观,以求充分体现现代办公楼的生态化、人文化需求。此外本建筑风格现代而不乏细节表现,运用几何美学法则结合生态建筑技术产生了层次感与运动感,它的建成将会引领该区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也将是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1)空间划分
基地地势较平坦,本人将办公空间划分为四层,二层以上层为内部办公空间,一层为对外公共空间,包含沙盘展厅、洽谈室、开放庭院等。
(2)交通组织
在交通方面的考虑整体规划为基础,进行如下设计
1.交通组织设计:遵循安全性、舒适性、简洁易达的原则进行区内道路系统的规划。基地南设置车行道路,其余均为人行道路,较好的做到了人车分流,形成动静分区
2.基地出入口设置:人行主入口与车行主入口公用,位于基地东侧与矿区道路相接处。
3.停车场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基地西南侧布置,直通基地出入口。车位与道路夹角90度,地面采用植草砖。
(3)景观设计
景观系统的设计原则是与整体功能布局、空间组合相协调,重点加强与建筑和道路的联系,形成开放的休闲绿地,沿人行道种植乔木,沿建筑周边布置主题花园,同时结合水景,丰富了基地环境。采用庭院式布局,在庭院内设置小品、绿化等景观。
3.3设计原则、设计等级及控制指标
在对产业园底层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注重其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即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打造,使其转变成商品丰富的店铺,这样既可以便于园区内部人员和外部来访人员的消费,又能为产业园的整体经济效益添砖加瓦。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空间的生态性,还要在办公建筑周围设置相应的绿化景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环境幽静的办公环境,进而为更好的开展园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1.4设计办公楼,这样不仅能够彰显出整个产业园区的品牌实力,而且还能提高产业园区的商务办公品质,进而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其中,增强整个园区的创新办公能力。
3.1.5要合理利用资源,进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使其转变成为一个安静、舒适的园林景观,这样既能够为产业园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可供交流的空间,又能为来访人员提供可以休憩的场所,使其真正感受到产业园的人性化设计特征。
由此可见,可以将该产业园内的建筑,规化设计为两大块,这样才能满足产业园创新办公需求,提高其整体规划设计品质。
3.4产业园交通流线的规划设计要点
对于该产业园而言,其在交通设计方面,运用了十分巧妙的设计构思,能够合理的隔离开人流和车流,达到完美分流的标准。首先,人流交通线设计,可以将其入口设置在产业园东面道路上的生态广场处;其次,车流线设计,这样既能够便于车辆的通行,又能与行走的人群相隔离开;最后,为了满足产业园员工以及来访人员的停车需求,停车位设计则按照地面、地下及架空的设计模式来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停车空间的充足性和实用性。
3.5产业园区景观美化设计要点
在对该产业园区的景观形象进行美化设计时,本人应按照线和面的设计模式来进行。首先,面的设计。即对产业园区内的广场以及花园等部位的美化设计,尽量遵循大气原则来进行,以便可以让人们能够做到过目不忘,从而真正突显出整个园区的景观特色;其次,线的设计。即对园区内的各条通行道路进行美化设计,可在其道路两侧布置一些绿化植物、花草等,这样既可以增添园区景观的活力,又能使其整体生态性和美观性得到相应的提升。
3.6产业园建设成本控制
3.6.1该产业园在设计架空车库时,会充分利用到第二块用地的原始地形,这样既便于突出架空车库的生态性和先进性,又能节省地下车库与地上车库的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成本。
3.6.2该产业园建筑的消防等级可以设计成一类建筑和二类建筑,这样既可以提高园区建筑的抗震性,又能使其消防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还要合理选择建筑施工材料与装饰装修材料,使其内、外部都能达到环保、节能,这样才能在满足创新办公的需求上,最大化降低园区建筑的总体设计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产业园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常常会忽视对周围公共空间的了解,导致园区内部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出处,从而使得产业园区建筑呈现出孤立、功能单一的局面。另外,在交通设计方面,对于步行道和车行线路设计也是缺少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得园区内经常发生交通堵塞现象。同时,一些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还会与外界进行隔离,这就使得整个园区氛围变得十分沉闷,缺少活力。尤其是办公楼空间设计上,往往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一些单面采光的设计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办公空间的采光效果,而且还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得园区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下降。周围环境做到和谐统一,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这样才能将产业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从而为进一步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办公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办公室办公向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模式上过渡。受这种趋势所影响,高科技产业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强化员工办公环境上入手,尽量使其达到创新办公标准。本文以江西省瑞昌市中建材新材料办公区为案例,从创新办公的角度出发,不仅对传统产业园规划设计与现代产业园规划设计思路进行了对比、分析,而且还通过实际案例,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文标,刘峰,赵和生.创新推动创新—浅谈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设计[J].城市建筑,2019(02):107-109.
[2]钟中,侯笑红.新兴产业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策略及其趋势[J].华中建筑,2019(06):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