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状况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期   作者:姜赟赟
[导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流域内废水排放总量大,点面源污染负荷重。研究显示,长江年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左右,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重化工企业沿江密布,我国近一半的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位于长江经济带。因此,长江经济带水环境质量状况比较严峻,水质型缺水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风险等多重问题纷繁复杂、相互交织,水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进行科学认识,从而支撑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理。
        1概述长江流域当前的生态保护
        1.1生态需水状态
        就长江流域而言,其在生态流量上的问题反映在两点上,首先,干流上大肆兴建的水库,人为的干预了水文情势,影响了水生物种正常的生存繁衍;其次,支流上不断增多的引水式电站,引起的河道脱流,导致水流下泄量难以保障。
        1.2水生态面临的局面
        长江流域上游作为我国水能来源的主要基地,一直以来支撑着大部分的水能供应。先后建设和启用的乌东德水、向家坝、白鹤滩、溪洛渡等水电工程,累计库容已经超过了河川径流量的60%,加之分布在支流上的一些水库、塘堰,使得超过70%的地表径流量受到控制。整个上游干流,除了以赤水河为代表的个别支流外,基本上已经走向了人工渠道化。由于大量诞生的引水式电站,导致部分支流上出现脱流,盲目大肆的河道管控工程开发,极度的削弱了河湖连通性,并造成不可逆的水生环境改变。另外,城乡用地的不断外延,也使得长江流域水域面积被大规模侵占,以往水陆过渡区域的湿地受到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和频繁的人类活动,造成原生生物资源愈发匮乏甚至枯竭,全面的削弱了水体生态服务功能。除此以外,工业排废带来的点源污染持续加大,加之农业面源截污减排缺乏成效,使得两岸的干支流与水体交换功能差的水库湖泊水质恶化。尤其是城市区域的江段两岸污染最为严重,一些支流、湖泊开始出现水华、富营养化。
        2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2.1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高度重视长江源头区淡水资源储备减少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影响评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区。面向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守生态红线,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脱贫攻坚战;融合优势资源,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加快生态产业培育,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上游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在长江全流域,加大对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加快探索流域上中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清除市场壁垒,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
        2.2强化磷污染点面源综合管控,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COD、氨氮等指标继续得到较好控制的前提下,聚焦长江磷污染问题,持续推进水质改善。在宜昌上游以上地区,继续以“三磷”控制为重点,强化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四川省绵阳市和德阳市、贵州省贵阳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宜昌市等地区涉磷工业全过程防控。在宜昌—大通区间,多管齐下,推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四省磷污染综合治理,削减总磷通量。

在长江干流大通—入海口区段,继续抓好江苏江—南通段沿线“三磷”整治,深化苏沪浙生活源治理。以汛期水质恶化断面为抓手,开展河(湖)溯源分析,推进关键区域、关键时段面源综合管控。强化对POP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类激素)、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监测调查及生态效应评估。
        2.3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健康水平
        着眼于“十四五”期间长江流域涉水管理由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向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转变的态势,加快完善流域水生态保护顶层设计。以重要湖泊和河口为管控对象,以防控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全流域“一盘棋”,统筹河流、湖泊、河口的氮磷(总氮总磷、各形态氮磷)污染控制指标和目标,突破现有河湖、陆海营养盐管控不衔接问题。从全流域角度,统筹干支流水利工程运行背景下水生态保护措施,推进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的常态化监测调查,实施富营养化湖泊修复、重要湿地生态修复、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抢救性恢复等重大工程,探索全球视野下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参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定期开展长江流域江—河—湖—海水生态健康调查联合评估,发布健康报告卡,强化公众监督。
        2.4加快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针对化工园区企业、水上运输、尾矿库等风险源,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有毒有害污染物生产、贮存、利用、转运、处置情况,评估风险管控能力及其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加快推动风险隐患问题排查整治,强化全过程监管。立足长江全流域,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化工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强化区域协同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科学量化生态环境约束下的航运承载力,加强航运(尤其油品、危化品运输)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优化沿江城市取水结构、取水布局、取水方式及取水口设置等,鼓励联网供水方式、多水源供水格局,建立健全沿江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核心的水环境风险监控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
        2.5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精准科学依法加强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
        针对当前科研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实用性不强,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攻关等弊病,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强化长江流域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以解决长江水环境安全突出问题为目标,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深化重大水环境问题及成因研究,推进水环境安全目标体系、标准体系与调控技术体系研究、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保护适用技术集成与验证推广、基于水环境安全的流域空间管控策略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多源数据融合的智慧决策平台研发等,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水环境安全保障整体性解决方案。其中,近期以长江磷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效应管控为目标,重点关注磷污染来源解析,上游水库内源磷污染风险评估,加强涉磷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农业源污染防治、富营养化修复等适用技术筛选。以水生态保护为目标,重点关注水生生物监测、评估与保护修复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开展水陆统筹的治理与保护优先区识别,引领投资与保护方向。以水环境风险管控为目标,重点关注江河—湖泊—湿地多元体系有毒有害物质迁移过程、入河排污口及地表水体低成本低能耗水质监控预警技术、化工园区以及航运污染全过程监管与风险防控技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风险,推进江—河—湖—海多要素多过程协同的流域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
        3结语
        近些年,在我们为高速经济发展而欣喜和自豪的背后,是被忽略的超负荷的水土林草资源开发及耗费。在持续扩大的经济规模背后,是超越了生态负荷的资源消耗,从而引发生态环境的病变和恶性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需要继续加大对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生,孔维静,刘录三.借鉴国外流域治理成功经验推动长江保护修复[J].世界环境,2019(01):74-77.
        [2]吴志广.河湖长制助推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策略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18,2(03):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