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地区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代表着农村区域集体土地被大范围地征用,然而目前的征地补偿方案与补偿标准无法在根源上处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并且农村地区现代化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其现有管理制度不满足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现象日益凸显,产生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冲突往往体现在土地管理与使用中,要增强农村土地管理有效性,应该对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加以分析,寻找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们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只有做好农村的土地管理工作,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对于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促进我国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宅基地进行违法买卖与建设
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没有得到国土单位允许和批准,擅自在耕地范围内对住房进行建设,甚至随意扩展现有住房规模;其次是少数农村地区的群众虚报家庭人口数量,隐藏建设完成的房屋,按照变更户籍的手段骗取国土单位批文,实现违法住房建设;最后是一些农村群众和非集体组织工作者进行房屋买卖活动,特别是其和城市人口进行买卖交易,没有切合实际的与相关管理法中规定进行匹配。
1.2土地流传不够规范
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也就是承包土地使用权,农民群众得到转让效益,加快土地规模管理效果。结合法律要求农村地区的土地流传不可以大于二轮承包期限,不可以擅自更改土地用途。但是实际的土地流传存在较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不仅是更改土地使用途径,甚至土地流转期间不签订法律文件,降低土地承包效率。首先一些地方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把土地统一化承包到对应企业或者个体组织机构中,包含温泉度假区;其次还变相对承包期进行延长,即便法律要求土地流传不可以大于2029年,然而一些机体组织和承包方签订的文件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延期条件,对土地进行长时间的承包;最后是制约农村群众效益的获取,农村地区土地在具体承包期间总是通过政府进行主导,话语权受到政府的牵制,群众只能选择听之任之,若政府自主降低承包费用,势必会影响群众效益,导致土地流传不够规范。
1.3土地资源配置模式过于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农村区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以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主要采用分田地到户的措施,导致了土地分隔分散、分散过于凌乱等问题发生,条块化比较严重,难以满足现代化耕作的需求,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种植。此外在土地种植过程中还存在有土地属权纠纷等问题,影响到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2.1健全土地登记机制,完善土地管理体系
健全农村地区土地登记机制,促使农村土地行政将审批模式改为登记管理模式,不只是保护好群众对土地的使用权,还可以完成政府职能的巧妙转变,便于土地资源公平分配形式的凸显,给农民群众提供平等的权利。由于农村地区的家庭存在独特的生命周期,且对应劳动人口占据的比例呈现差异化,因此土地权益配置角度要彰显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就是说把农村土地使用权给农民,废除以往的人口分配机制,这样农民群众在家庭内部选择继承手段或者在家庭外部选择买卖手段处理土地的使用需求。在此期间,对应单位要实施土地改革,坚守自身岗位,明确责任感意识,做好土地管理准备。
2.2加快当前农村土地的流转利用
县、乡、村各级人民政府要分析和研判当前、当地的农村土地分配和利用情况,引进可以综合高效利用农民土地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农村土地可以集中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农民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收入、保证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
2.3做好农村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政府部门需要在结合我国用地规划基础上,进行土地用途的合理安排,保障耕地不会被破坏。在具体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土地的置换政策进行严格执行,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效果。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每家每户只允许拥有一处宅基地,严禁私自建立房屋。对于农户们一户多宅或者宅基地买卖的情况,不允许其再获得新的宅基地。为了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各农村区域的政府部门还可以鼓励农民们在居民点进行集中居住,鼓励农民利用空闲房、老宅基地以及荒废土地进行耕种。最后,在进行农村土地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破坏耕地的管理原则,保障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借此来获得良好的土地管理以及规划效果。
2.4合理统筹规划利用当前的农村土地
我国的政府规划部门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进行统一的统筹和管理,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统筹和规划更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政府必须明确住宅用地的规划,同时也必须明确工业用地的建设选址,决不能为了当前的利益占据了农村的土地而忽视了农民们的利益。当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很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并且这些园区往往都是占据了大量的农村土地,我国必须对城乡和产业园区的建设涉及到的农村土地进行统筹规划利用。
2.5建立农村土地集体化试点
首先应将农村土地集体化或国有化试点选准,如此才能却确保集体化或国有化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实现。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村大集体主要的经济载体,对此,要将农村集体组织过于低下的土地话语权方面存在的弊端问题进行积极有效解决和转变,将以往的土地承包等经营模式积极打破,应确保在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对适量土地进行分散、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整合,这不仅能够确保农村集体的壮大,同时也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最大化实现。而在农村经济如此的发展势态下,也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善或改变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能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6增加农民使用土地永久权利,呼吁群众节约用地
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呈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其次是不可以转变围绕家庭承包展开的土地管理模式。生产资源社会公有制充当国家经济来源前提,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土地相关所有制呈现虚设的状态,可以对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永久性的赋予,促使农村土地被国家所有,或者把农用地转变成耕地与林地建设。农民得到土地使用权,不知不觉中可转变为农村地区土地的主导者,可以进一步确保农民自主管理的核心地位。另外,各个区域要加强在关键节日中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如6·25全国土地日,强化土地节约法律的推广,得到农村地区农民给予土地政策实施的强大支持,促农民众自觉爱惜土地资源,保卫家园。除此之外,组织乡镇地区干部加以培训,扩展土地知识,加深人们对土地制度的了解与掌握,不断创设良好的舆论气氛,从多个角度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
3结语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方式,就应该以当下农村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确保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促使农村土地管理方式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充分全面发挥,进而在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方式下,确保农村土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瑞.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缺陷与改进的研究[J].当代农机,2015(12):75-76.
[2]朱锐.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的环境及管理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9):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