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道路专业设计要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陈钢
[导读] 通过对设计原则、设计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道路平纵横、路基、路面、侧平石和人行道铺装等方面对道路专业的设计要点进行阐述

         摘  要:通过对设计原则、设计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道路平纵横、路基、路面、侧平石和人行道铺装等方面对道路专业的设计要点进行阐述,供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加以重视。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专业;设计要点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加大,全国市政设计单位的业务量基本饱和,设计人员紧缺,导致大量设计新手成为设计行业的主力军,设计了一批参差不齐的设计作品,设计规范使用不当,规范不熟悉,导致后续施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业内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从事城市道路设计近二十年,通过对以往设计工程的回顾,并参照相关设计规范规程,立足道路设计的本质,对城市道路专业的设计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供设计同行参考。
         一、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以创造符合人的尺度的空间环境,以丰富细致的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环境来体现“人是空间活动的主角”这一基本原则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综合运营成本,使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符合规划,功能突出;指标合理,满足要求;远近结合,整体统一;环境友好,持续发展;景观优美,赏心悦目;科技创新,提高质量;以人为本,注重环保。
         二、设计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工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常规资料应包括道路红线、相关批复文件、单元控制性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排水专项规划、道路地勘资料和原地面测量资料、相交道路资料(平纵横、管综、交通设施、绿化、路灯等)、相邻地块建筑资料(总平、管综、地块开口的交警批复等)、相交河道规划资料等,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消化,主要需核实相交道路断面标高、管线管径标高流向、河道水位标高、相邻地块出入口位置高程等。
         设计资料收集和消化后,还应对现场进行踏勘,查看现场场地、周边构筑物等情况,判断是否有影响工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存在,从而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加以重视解决。
         三、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应以项目选址红线为依据,同时复核用地规划红线,若有不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地方需通过相关技术措施予以解决。道路平面宽度变化时,应设置圆弧段予以圆顺。
         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道路交叉口处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交通性质、用地红线情况等,确保进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行路口渠化设计,通过拓宽红线或压缩绿化带、人行道宽度等增加交叉口进口段车道数,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减少等待通过时间,满足交通需求。
         应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线形的特点,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三、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标高应综合考虑区域整体规划地坪标高、填挖平衡、桥下慢行系统通行净空、通航净空、相邻已建或已设计地块标高、防洪要求等因素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
         道路纵坡设计应符合规范。新建道路应采用小于或等于最大纵坡的一般值,道路最小纵坡宜按0.3%控制。交叉口两侧的纵坡不宜大于2.5%。
         新建道路机动车道净空应在满足城市道路净空4.5m的基础上留有富余,宜按5.0-5.2m净空控制。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净空不小于2.5m。人行道标高应与已建地块地坪标高相协调,应避免人行道高于底商地坪标高。
         四、道路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合理布设。
         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在条件许可时,优先选用三、四幅路布置,以实现快慢速交通的分离,并优先布置公交专用车道。


         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按规范要求设置。设置分隔带的道路,机非分隔带一般不宜小于1.5m,中央绿化带宽度一般不小于2m,特殊情况应专题论证。
         五、道路路基设计
         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道路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过湿路基或雨季施工时,必须采取加强排水或适当加厚垫层等措施改善其湿度状况或适当提高路基回弹模量。完工后的路基顶面应进行回弹模量和弯沉检测。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应小于30Mpa,次干道和支路不应小于20MPa,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回弹模量。
         路基处理方案应根据地质情况、工期、施工工艺、工程造价等综合比选确定,处理方案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道路路基影响范围内遇到的明塘应全部处理。主干路以上的城市道路遇到暗塘原则上应全部处理。其他等级道路应根据暗塘的地质条件及处理的经济性等因素,结合道路沉降变形要求、交通量大小以及实施条件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是否进行处理。填塘材料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塘渣或素土回填。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并注意填料强度、地基处理、台背防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桥台后应采取设置搭板等措施,减少路堤沉降后纵向坡差。
         六、道路路面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宜采用强基薄面的设计理念,做强道路基层,从而减少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机动车道面层宜选用SMA面层,上面层及中面层均采用改性沥青。非机动车道采用普通沥青混凝土面层。
         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垫层应根据水文条件进行设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湿软和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路基有不均匀沉降或变形时,宜加设半刚性垫层。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公交车站等特殊路段,路面结构应根据车辆运行要求进行特殊设计。
         七、侧平石及人行道铺装
         侧平石和人行道铺装应根据道路周边用地性质进行设计,材质和颜色应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强度、软化系数等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应采用符合生态发展的新材料、新技术。
         人行道内侧、机非分隔带侧石尺寸(长宽高,单位cm,下同)宜采用100×20×30,外露15;桥梁段人行道内侧侧石、中央绿化带侧石宜采用100×20×50,外露30;中央绿化带侧石中的文化石宜采用60×25×65,外侧与中央绿化带侧石齐平,外露45;人行道外侧压边石宜采用100×20×20,外露0。平石尺寸宜采用50×12×15。所有铺装均应在工厂加工,现场铺装。
         人行道面砖或透水砖尺寸根据人行道所处位置选用。所有铺装均应采用错逢铺筑。
         人行道宽度在2.5m及以上且道路两侧无绿化带时,在人行道内侧设置树池。树池尺寸应根据人行道宽度及铺装模块综合确定,条件允许情况下内径≥120×120。树池压边石断面10×10,顶面与人行道齐平。
八、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道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龙头专业,需要综合协调和指导后续相关专业,因此,对道路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就更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设计规范规程更新较快,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熟练掌握和应用技术规范,使设计作品经济合理,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CJJ37 -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2]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S].
[3]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S].
[4]CJJ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