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及应用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金杨解
[导读] 城乡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及其周边区域

         摘要:城乡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核心是规划区域内的各类建设用地;土地规划是全域性的,规划范围是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从这一意义上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常常以行政区划为空间范畴,而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行政特征。本文对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及应用探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应用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其综合实力水平的高低,而要想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所进行的系统梳理,良好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加快城市经济建设、增加城市文化深度、提高城市精神文明风貌。
1城市规划设计含义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典型的空间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可以使有限土地的使用率逐渐增高,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变得更加舒适,帮助城市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要体现出数据化以及抽象化的特点,将城市的生态理念以一种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设计中,同时应对城市当中的实体区域都要进行更为详细的组织与规划,真正做到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且在城市化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在不断地完善,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这也可能直接导致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首先,生产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便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次,有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可能存在不足,在规划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文与自然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仍然有许多地方有待提升。
2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就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都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相关信息采集、地方情况分析、城市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发展指标提出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城市规划方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开始在符合城市人文特点和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进一步的定向改造,但在此过程中,仍有部分城市的规划与其本身发展的适应性有所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提高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节能;第二,环保。首先在节能方面,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尽量节约能源资源,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尽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其次在环保方面,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拒绝使用有毒有害材料,而优先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和排放。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极高的共通之处,即指城市规划必须尊重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对自然进行无节制地开采。
4规划底图编制
         4.1负面清单数据采集要求
         以土地、水利、建设等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现有测绘资料,将各类负面清单数据制作成矢量数据,落入空间规划底图中的现状地表(XZDB)图层,划定空间开发负面清单范围。空间开发负面清单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类禁止(限制)开发区、水域及湿地、各类地质或森林公园等。
         4.2行政区划数据提取
         以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域资料为主,参考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行政区划单元数据,提取出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同时对地理国情普查中的行政村和城镇综合功能单元地名进行提取。
         4.3水域数据提取
         以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为基础提取水域数据,提取内容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HYDA和HYDL层。并且设定指标,将面积过小的水域从生态发展负面清单中剔除。


5地理国情数据辅助于城市规划的底图编制
         5.1空间双评价
         首先,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通过监测地表覆盖要素的空间分布,采用地理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自然灾害、土地、水、环境等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基础评价,对农业、生态、城镇等区域的提取进行专项评价,科学、合理的划分生态保护等级、农业承载等级、城镇承载等级,确保资源承载能力的可靠性。其次,开展城市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农业区的地形地势(地块连片度、地块形状指数)、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密度、公共服务设施、人口聚集度等进行评价,确定城市开发的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
         5.2信息平台搭建
         一是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测绘地理信息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优势,集成整合跨部门、多规划的数据,对“多规合一”信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应用到规划管理、行政审批和监督执法工作中。二是服务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了解规划实施情况,为规划修编提供支持。促使测绘基准、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普查等成果成为城市规划各类要素的空间定位提供基础依据,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底图和空间规划体系的编制、实施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6城市规划地域性设计优化方法
         在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应用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确保现代化城市能够具有富有当地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涉及工作人员要把当地比较独特的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傣族的孔雀舞以及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都属于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元素和文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这些元素和文化利用起来,能够让当地居民更加认同,同时也能够把当地特色文化继承发扬下去。
7检查修改
         以规划底图内容标准为主要依据,对全要素底图框架进行全面遍历式检查,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涉密要素。检查图内是否有不符合《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明确表示公开地图不得表示的涉密信息。②要素关系合理性。检查要素间关系是否合理,如道路压盖房屋或房屋压盖水体等不合理情况。③图面完整性。检查是否有因为要素提取不完整造成的断线、图形缺失、图面表达错误等,如道路边线、水体的缺失。④图面美观性。检查要素的符号化表达是否清晰美观,如道路构面时精度较低出现锯齿,道路名称偏离道路中心线。规划底图编制方法,结合地形图基础与规划需求进行了底图内容、符号样式的研究设计,并以武汉市为例实施了底图制作。作为测绘与规划工作结合的探索,底图制作过程中对规划需求与基础地理数据现状之间如何协调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形图数据进行选取综合与编辑处理。这需要同时具备测绘与规划的相关背景知识,且整个过程是人工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图效率,这也是后期完善维护规划底图时需要考虑的方向。
结束语
         目前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影响“多规合一”空间底图编制的主要难点是体制制度约束和技术融合问题。为此,在底图编制思路和方法上结合各地发展现状与诉求开展经济社会、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底图编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思聪,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及应用探索研究[J].城市勘测,2019(06):101-104.
[2]陈洲.智慧城市中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居舍,2019(35):175.
[3]浩飞龙.多中心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D].师范大学,2017.
[4]刘锐.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理工大学,2017.
[5]霍莉芳.浅析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8):260-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