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重点任务。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二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柱。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培育新型产业形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基于以上背景,针对甘肃省天水市渭河沿线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产业化水平低、结构单一的现状,本研究从分析渭河沿线城镇产业结构与空间规划布局的关系入手,以此为同类乡镇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定义
河谷型城市的定义基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基于地理学:城市建成区或者建成区主体或核心部分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而且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其周围山地或丘陵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基于城市与生态化环境的空间关系:河谷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在河谷中形成和发展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尺度和形态特征具有河谷的“V”形或“U”形的空间尺度及形态特征,并且其空间分布上一般处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区。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定义:河谷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在河谷中形成和发展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发展受到周边山地丘陵和谷地河流的影响。
根据河谷型城市的定义,河谷型乡镇可以理解为建成区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乡镇。乡镇建设发展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一般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
3.现状概况
3.1现状概述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止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陕豫交界处汇入黄河。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流经甘肃省定西市、天水市;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渭河在天水境内全长273.23公里,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经23个乡镇。
3.2渭河天水段沿线发展现状
3.2.1乡镇产业特征分析
渭河沿线的产业园区带动的是县域,更多的是市域经济的发展。沿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进程缓慢、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渭河沿线各乡镇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并且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渭河河谷的乡镇基本都根据“山、河、路、川、镇”的自然地理特征,依形而建,并且均有过境道路贯穿其中,产业均按照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主导产业为种植业。
3.2.2乡镇产业布局现状
(1)产业同构现象较为突出
各个乡镇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同类较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小而全”的现象较明显。
(2)集聚能力不强
乡镇产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低端产业密布,高端产业少且发展层次提升较慢,主要是镇区功能不完善,对周边的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3)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乡镇空间及其内部生产、居住、贸易等功能区目前混杂交错在一起,影响了产业集聚所需空间。经济增长仍是一种粗放模式,主要依靠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物质要素投入来带动增长。资本产出率相对不高,资源使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区域整合度不够。
(4)产业布局分散
产业密集度整体不高,镇区以居住用地和服务用地为主,穿插部分产业用地,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规模集聚效益不突出。
3.3空间形态现状
乡镇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乡镇与河谷的空间关系上,以突出体现河谷型乡镇的特殊性。根据渭河河谷乡镇的镇区建设现状,汇总出以下几种空间形态:
3.3.1带型形态
主要是由于河流或者山体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河谷阶地或狭长谷地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发展,也有部分乡镇是沿着过境道路发展而形成带型乡镇。该类型的乡镇空间形态的特点是空间狭长,功能分区联系较远,建设用地比较紧张,从现状情况看,该类型乡镇有武山县桦林镇、城关镇、洛门镇;甘谷县磐安镇、大像山镇、新兴镇;麦积区元龙镇共计7个,占所调研乡镇的33%。
3.3.2集中型形态
集中型形态从空间形状上一般呈现为不规则的几何形状。镇区的建设用地相对开阔平坦,功能空间比较集中,服务半径较为适宜。该类型的乡镇一般位于较大的河谷滩地中。该类型乡镇有武山县山丹镇;甘谷县六峰镇、麦积区琥珀镇、新阳镇、中滩镇、渭南镇、花牛镇、伯阳镇、三岔镇共计9 个,占所调研乡镇的43%。这种形态的乡镇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大的乡镇,该类乡镇随着城镇化进程会逐步融入城区;另一类是规模较小的乡镇,受地形限制而成为集中型。
3.3.3分散组团型形态
分散组团型形态由于地形、河流分割及道路的影响等因素,在空间形态上分布相对分散,各个用地团块集中建设,从而形成功能分区明显,但相互联系较少的空间布局。该类型乡镇有武山县鸳鸯镇;麦积区石佛镇、马跑泉镇、社棠镇、东岔镇共计5 个,占所调研乡镇的24%。
3.4存在问题分析
3.4.1无引导的不合理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目前渭河河谷乡镇布局大多呈现依山而建、依水而居、依路延伸的模式。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但是项目都没有按照规划实施,镇区又缺少详细规划的引导,造成土地进行浪费及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底下。
3.4.2不合理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
渭河河谷乡镇的产业大多为农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乡镇产业的冲击也较大,为了提高经济水平,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目前来看,乡镇的产业往往忽视了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经济链条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一个系统的宏观的认识,对自身的环境和自身资源认识不到位,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不明确、不合理。
3.4.3“内”与“外”不一的不平衡关系
道路系统对渭河河谷乡镇影响也尤为突出,乡镇的商业区更多的沿着过境道路进行延伸扩建,往往从过境道路上看,乡镇较为繁荣,但是从其本质上看,乡镇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乡镇内部依然凌乱,镇即是村,村即是镇。这就需要乡镇在建设发展中平衡“内”与“外”的关系,达到协调统一的规划建设目的。
4.区域发展要求
4.1发展机遇
4.1.1“一带一路 ”
丝绸之路东段南线在陕甘境内沿为渭河有两段:西安至宝鸡段和天水至定西段,因此,渭河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的几何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国家重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渭河重振丝绸之路经济带驿站地位带来新的历史契机。
4.1.2“关天经济区”
渭河流经的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五个城市是“关天经济区” 的核心区域,渭河沿线城市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底,以文化为引领,以城镇群为载体,以城乡统筹为支撑,在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城市化进程中起支柱作用。
4.2区域发展支撑体系
4.2.1生态方面:重要的生态屏障
渭河是连接关天的生态廊道,拥有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物多样。渭河及河谷地农业生态区共同承担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4.2.2产业发展:渭河河谷走廊是天水的产业园区集聚带
渭河流经麦积、甘谷、武山三县区,根据统计资料,三县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7%左右。渭河沿线城乡二元并置,产业高度集聚于城区。 另外武山城关工业园、武山蔬菜产业园、甘谷冀城工业产业园、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肃(天水)国际陆港、社棠工业园区、东柯产业园区沿渭河河谷分布。因此,渭河河谷走廊是天水的产业集聚带。
4.2.3用地空间:天水市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区域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天水市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乡镇位于河谷盆地,渭河河谷盆地的乡镇,地势平坦、坡度较小,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天水市城市建设布局、未来城市扩展增容和辐射带动的主要区域。除去已有建设用地面积,天水市主要河谷川道土地面积合计372.63平方公里,渭河河谷川道土地面积合计281.83平方公里,占75.63%;天水市主要河谷川道可利用面积266.35平方公里,渭河河谷川道可利用面积217.35平方公里,占81.60%。
渭河沿线分布武山县城、甘谷城区、三阳川城区、麦积城区,根据城市规划,沿线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计131.69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合计63.57平方公里,用地增量约68.12平方公里。因此,渭河河谷是天水市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区域。
4.2.4道路交通:天水市重要的交通廊道
陇海铁路沿渭河布线;G30甘谷县大像山镇至武山县桦林镇沿渭河布线;麦甘公路麦积区至甘谷大像山镇沿渭河布线。310国道麦积区马跑泉镇至东岔镇沿渭河布线,316国道甘谷县大像山镇至武山县桦林镇沿渭河布线。因此,渭河河谷是天水市重要的交通廊道。
4.2.5人口:天水的人口集聚区
渭河流经麦积、甘谷、武山三县区,根据统计资料,三县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7%。沿线25个乡镇总人口为108.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因此,渭河河谷走廊是天水的人口集聚区。
4.2.6水资源:天水主要水资源承载区
天水市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西秦岭为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岭南为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岭北为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 渭河流域面积11677.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33%。 全市平均多年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5.17亿m3,其中渭河水系9.56亿m3,占全市总面积的63.02%。 因此,渭河河谷是天水主要水资源承载区。
4.3相关规划指引
4.3.1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渭河是关天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渭河生态保育带与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共同承担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共建渭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和加强渭河流域“污水共治”工程。因此,渭河是关天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4.3.2城市总体规划:渭河沿线是天水市东西丝路城镇发展主轴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渭河沿线是天水市东西丝路城镇发展主轴,即沿渭河河谷及陇海兰新线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线,依托麦甘公路,新增产业外拓联系轴,沿渭河河谷从西至东连接甘谷城区、新阳镇、三阳川城区、麦积城区。
4.3.3天水市百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千亿级产业聚能带
规划提出,按照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秩序规范、要素集聚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渭河和交通干线,以重点工业园区、中心集镇和优势资源禀赋为基础,着力打造沿渭河东西向发展轴。沿渭河川道区县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专业化产业承载区,建设千亿级产业聚能带。
5.理论解析
5.1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5.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划分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因素的分布决定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布局中,自然条件决定了第一产业的分布地区,第二、三产业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在产业布局上,首先对第一、二、产业的选址要求符合气候季风的规律,找出适宜该乡镇的产业,科学合理的规划选定其在乡镇的位置。其次河谷型乡镇的特点中基本都有一条水系,镇区沿水而建,在对其产业布局时需考虑到第二、三产业水资源的使用及排污处理,水流方向、汛期水文等也决定了产业的布局方位。
5.1.2人工因素
人工影响因素主要为道路交通建设。现状交通没有特别明晰的区分,大多乡镇的交通系统较为简单,交通的主要功能仅为满足镇域联系和过境道路交通。交通的路网的密集度与交通可达性决定了乡镇产业的外联程度,同时也决定了产业的布局。
5.2产业对小城镇总体布局的影响
产业对规划布局的空间引导主要作用在两个方面,即空间结构和用地规划。空间结构主要作用在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城市形体。产业发展依赖的资源决定了发展方向,产业片区的形成影响了城镇空间结构。用地规划主要关注产业影响下的用地与其他用地的耦合关系,对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
5.3产业结构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渭河河谷乡镇的产业类型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部分乡镇的二、三产业也陆续的发展,大多依托自然资源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业的兴建。渭河河谷型乡镇的产业结构大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和综合发展型四个类型。
5.3.1农业主导型
渭河河谷型乡镇的自然资源丰富,大多乡镇依托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蔬菜基地等建设,其产业布局呈现中心加工销售,周边开垦种植的特点。该类乡镇的空间规划可考虑中心镇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加大各个农业区的道路交通,加强与周边乡镇和城市的交通联系,突出特色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主导产业,整合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和延伸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满足乡镇经济的发展。
5.3.2工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乡镇首先在空间布局上需加强产业规划的引导,围绕产业动态、市场分布、发展前景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其次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优化整合产业链条,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工业主导型乡镇在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加大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对工业加工类型详细划分,避免污染。
5.3.3旅游主导型
发展旅游型乡镇需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历史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道路交通,除此之外,乡镇与之配套的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设施也应齐全。天水渭河河谷乡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比较零散,很多地方仅拥有一个比较著名旅游景点,但是规模较小,综合以上特点,对乡镇产业布局规划应需从“区域整合”的角度考虑,发展一个县或者区的旅游景点,使各个乡镇的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景观区,加大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尤其加大路网的完善,达到交通的便捷性。
5.3.4综合发展型
综合产业对乡镇空间形态要求较高,需较为集中的布局空间,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有序的结合起来,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该类乡镇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把控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及第二、三产业的周边影响。一般在空间布局上属于一个中心几个组图性质的出现。
5.4规划布局与乡镇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
5.4.1乡镇空间规划与乡镇产业规划布局具有先导性与互动性
乡镇空间规划引导乡镇产业的空间布局并影响产业发展的方向,反之,产业规划布局可以形成乡镇空间布局。
5.4.2乡镇空间规划与乡镇产业规划布局具有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产业的发展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周边的现有资源,通过最求最大利润率来扩大产业的规模,对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往往对产业规划及产业发展只做近期的规划思考,但是乡镇规划则从预测规模的前提下长远考虑来平衡镇域资源,保障乡镇功能空间布局的稳定性和协调发展性。
5.4.3乡镇空间规划与乡镇产业规划布局具有协调性与互动性
二者的协调实质上是指产业布局与乡镇空间结构的协调性,产业布局体现了乡镇各个功能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协调其功能互补,促进乡镇产业的良性发展。乡镇空间结构体现了乡镇发展的整体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镇区内的建设行为和规划,促使乡镇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6.结论
6.1渭河河谷沿线产业布局规律
由于两山夹一河特殊的地形,河谷型城镇的总体布局结构一般为自然形成的多中心组团结构,这种结构的空间布局奠定了产业布局的基础。河流通过腹地,在布局污染型工业区时,要布局在腹地下游,而且河谷型地区有自身特殊的小气候,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污染型工业应布局在下风向。河谷型城镇土地资源稀缺,产业布局需要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产业集中布局有利于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对造成的污染集中采用循环经济手段进行改造。因此,从河谷型城镇现实的产业布局来看,集中布局是空间布局的最主要形式。
6.2渭河河谷沿线产业布局模式
结合渭河河谷乡镇基本的产业情况,大体可将乡镇的产业布局模式定性为“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模式、“工农商贸+观光休闲”模式。
6.2.1“绿色农业+循环经济”
依据乡镇产业发展的现状、资源和空间形态的条件,发展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组织。开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新农产品研发、以及为现代农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指导和物流服务的产业。具体发展思路是在乡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推广新农技术、研发新农产品,逐步发展农业服务产业和物资配送产业等。如桦林镇、琥珀镇。
6.2.2 “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
针对第一产业附加值较低,需要延伸产业链而形成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模式。乡镇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基础上还应配套设施物流商贸流通和新科学技术的扶持,从而形成技术成熟,配套设施完善的市场网络。如伯阳镇、元龙镇。
6.2.3工农商贸+观光休闲”
依托乡镇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商贸服务产业和观光旅游产业的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下,乡镇发展应充分发掘自然山水资源,结合乡镇自身区位及交通,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休闲、服务设施完善的风情乡镇。如三岔镇、东岔镇。
6.3渭河河谷沿线产业发展动力
6.3.1产业区域协同
顺应区域发展趋势,对接区域分工体系,寻求在区域中的产业共生和错位发展。一是承接关中平原城市群。主动承接功能外溢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加强在区域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协作。二是错位天水。在市域大产业类型同构的背景下,寻求与主导产业细分类型上的错位发展。
6.3.2内部转型提升
首先,引导现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型产品等方式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产品化发展,并借力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趋势,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引入新兴产业。其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将农业资源潜力转化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商贸物流业,将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业,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鼓励发展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引导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