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0期   作者:金敏
[导读] 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乡村建设脚步,
        摘要: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乡村建设脚步,乡村建设是中国实现世界强国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本文论述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实用性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用性;村庄规划;
        引言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任务的最终落实,在我国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开展了村庄规划志愿服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不过,相关调研发现,各地在确保村庄规划实用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须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1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异格局不断的显现。为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解决乡村问题,需要站在一个大系统、高视野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城乡统筹提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到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把加强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力争到2019年底,基本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再到在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为我国农村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改进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实现农村改革,使农村能够顺利转型,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现阶段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师对乡村的认知以及村民参与的程度不足
        通过开展村庄调研工作,获取村庄建设的现状情况,以及村庄主管部门对村庄建设的愿景期许,规划师们通过专业的规范要求以及国家对于村庄建设的指导规章,来绘制规划蓝图。但规划师们忽略了一点,村庄的主体是谁,是居住生活在村上的居民,村民在规划设计当中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权,其发展意愿很难被融入到规划里面。村民无法参与到规划当中,势必会影响到规划的落地与实施及产业的发展。
        2.2千篇一律的村庄发展模式规划策略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模式编制出对每个村都有效的实用性规划。但目前对村庄产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模式化规划,“千村一面”的村庄规划建设成为普遍现象,乡村的多样性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无法体现,使得村庄建设很容易变成城市的“缩小版”。
        2.3村庄缺乏规划实施能力
        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完成后,乡镇政府和村庄作为实施的主体大部分都不具备规划专业相关认知,未能真正的理解与实施,真是选择性的完成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无法达到规划预期的系统性实施过程和结果。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途径
        3.1明确规划对象及定位
        村庄规划的实用性是指符合实际并能落地实施。判断村庄规划是否实用的第一个标准是“用对地方”,即村庄规划的主要对象是村域空间发展。根据中发18号文的要求,坚持村庄规划作为其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这一定位,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是保障村庄规划实用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村庄规划不能包罗万象,替代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非空间性规划,否则可能因为内容庞杂而相互掣肘,丧失其实用性。要站在更高层面认识乡村规划的作用。乡村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环节。


        3.2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激活村民的主体积极性
        乡村规划编制、实施的主体是村民,乡村规划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动员村民、组织村民、教化村民,不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水平,促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农民世代沿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村庄规划过程中必然会与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产生冲突和矛盾,为此要积极开展宣传,将农民从传统的习俗中解放出来,让农民认识到村庄规划的好处,通过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和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要为当地民众吃下定心丸,使其对农村发展充满信心,愿意与农村共同成长和进步,留住劳动力,为振兴乡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3.3不断完善规划的具体内容
        坚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规划的引领效果,以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也需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以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不断的完善村庄规划内容,才能保证村庄的有序建设,进而实现我国最终的发展目标。因此,在进行规划内容编制时,要做好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布设工作,针对先前设施建设的不足要进行完善,尽可能实现共享、服务的目的。乡村规划不是万能的,但是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规划着重是通过美好空间的营建来扮演乡村振兴的触媒。
        3.4加强村庄规划的管理和控制
        不断的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摒弃陈旧的、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提升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农房建设时要加强对其刚性管理和控制,如用地限额、建筑层数、面积等问题要有所规定,要秉着节约、集约土地、不占用耕地的原则进行管理。将村庄规划纳入到村规民约中,提高其严肃性和权威性;鼓励规划师下沉到村,真正理解农村,与施工建设配设,指导规划的实施,保证规划内容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增强施工的安全性。
        3.5坚持开门编制,充分吸纳公众参与
        实用性村庄规划,不仅要体现上位规划的各项要求,更要被广大村民理解与接受,并成为土地利用中的自觉行为,而充分吸纳村民公众参与是确保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关键。规划师一定要真正地走进乡村,进行在地式、陪伴式的乡村规划。从规划编制方案启动、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区域问题诊断、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确定,直到规划的实施监督,全过程吸纳村民的参与。
        3.6规划综合编制
        重点围绕三生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传承,从规划架构设计上设置不同模块,制定模块规程标准。细化上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涉及本村的内容,整理村庄建设空间规划、农用地规划、生态用地规划等村级规划内容放置到对应模块中。
        3.7专项方案设置
        立法规定凡需在村域范围内落地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修复项目,需形成专项方案模块嵌入村庄规划,与村域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方案,从过去的衔接村庄规划变为村庄规划的组成部分,最大程度提炼各类项目方案“干货”,确保村庄规划对各专项方案的支撑和约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村庄规划中,需考虑规划方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使村庄规划落到实处,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农民收入,为打造青山绿水的乡村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秀岭.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9(3).
        [2]张群,吴次芳.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制度演变与优化路径.中国土地,2019(03).
        [3]张淑娴,陈美球,谢贤鑫,等.生态认知、信息传递与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中国土地科学,2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