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处理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0期   作者:周志创
[导读] 土木工程的性能发挥及其效益体现受到裂缝病害的直接影响
       摘要:土木工程的性能发挥及其效益体现受到裂缝病害的直接影响,因土木工程施工期间存在混合料配制不合理、地基形变等问题,致使裂缝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大,进而危及到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控制。本文以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病害形成诱因的分析入手,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阐明裂缝处理措施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裂缝病害;土木工程;处理策略;诱因

        土木工程建设受到人为、外界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裂缝问题,不仅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甚至会对工程的运行年限产生限制。正因此,如何抑制裂缝病害的发生,依据采取科学策略进行裂缝病害的有效处理,已然成为施工企业重视的问题。因此,需依据对实际工况的掌握,实施科学处理措施来提升裂缝处理效果,降低裂缝对土木工程的危害性。
一、土木工程裂缝病害形成诱因的分析
(一)温度因素
        土木工程施工涉及到大量混凝土的材料,而因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因素的影响,使得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若施工期间未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极易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形成较大的混凝土内外温差,引发的变形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局部出现应力,当混凝土抗拉极限值小于应力产生时,会增大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的几率[1]。具体施工中,混凝土凝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逐渐增大结构内部温度,而外部温度并不会随着凝结过程的持续进行而提高,若未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温控措施的实施,极易导致混凝土拉应力超出标准允许值,导致结构裂缝的发生。
(二)地基变形因素
        若土木工程施工期间未做到对地基的有效处理,引发的地基变形现象会增大裂缝的出现几率。具体施工期间,变形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地基出现水平、垂直位移问题,致使混凝土结构局部的应力增大,若结构拉伸强度极限值小于结构局部形成的应力,会导致裂缝病害的发生[2]。分析地基变形现象的成因,主要体现为:(1)土木工程基础地基为软土地基,再加上施工期间使用的地基加固措施不合理,进而引发地基变形现象;(2)结构局部的负荷存在较大的负荷差异,引发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
(三)钢筋锈蚀因素
        钢筋锈蚀现象的发生同样会增大裂缝病害的形成概率,如在具体施工期间,人员未做好钢筋的防护工作,致使钢筋暴露于大气之中,而钢筋表面的氧化膜受到氯化物侵蚀后,混凝土会受到钢筋铁离子的入侵,导致混凝土发生应力膨胀现象,增大混凝土裂缝病害的发生几率。
(四)施工质量因素
        施工质量因素是导致裂缝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土木工程施工期间相关质控措施的应用不合理,或者是未将质控工作落实于土木施工的各个环节,会增大裂缝病害的出现概率[3]。如施工阶段混凝土的配置不合理;未按照规定标准要求进行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期间未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再加上未在规定时间内将混凝土运输至现场,致使混凝土发生性能变化;未按照规定技术标准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以及养护,导致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未达标,增大裂缝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土木工程裂缝病害的处理策略
(一)合理应用病害处理措施
        裂缝病害的形成不仅会加快混凝土碳化,甚至会对工程结构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所以需采用相关处理技术进行裂缝病害的有效治理,而因病害形成因素、发生位置等情况的差异,所以需采用合适的处理进行进行裂缝的针对性处理。当前,常用病害处理技术包括:(1)表面修补技术。该处理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适用于浅裂缝的修补与治理。具体处理过程中,依据对裂缝形成因素的掌握,利用油漆、环氧胶泥等材料进行裂缝表面的处理,以防止结构表面的裂缝持续扩大,降低裂缝问题对土木工程造成的影响[4]。(2)结构加固技术。

若土木工程结构已经受到裂缝的影响,并且其裂缝宽度已经达到1~3mm,需结合情况采用结构加固技术进行裂缝处理。所谓结构加固,是指以土木工程结构特点为基础,利用预应力筋、混凝土进行裂缝加固支点的设置,以此强化对混凝土裂缝加固效果。(3)灌浆法。若裂缝病害较为严重,并对结构的整体性造成破坏,需借助灌浆法的应用来提升裂缝处理效果。具体处理过程中,检查裂缝是否符合灌浆法应用的3~5mm宽度标准,然后利用注压施工形式将胶结材料灌注到裂缝中,促使材料凝结后与土木工程结构形成整体,进一步提升裂缝处理效果。针对胶结材料的选择,可依据裂缝实际情况的分析,合理选用水泥浆、聚氨酯以及环氧树脂等材料。
(二)加强混凝土搅拌、养护作业
        开展规范且合理的混凝土搅拌作业,可以起到降低裂缝发生概率的作用。所以,需通过加强混凝土拌制作业来抑制裂缝的生成,具体措施包括:(1)秉持着均匀性的原则进行混凝土搅拌作业,待搅拌作业完成后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搅拌作业的验收检查。(2)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间的严控,避免因时间控制不合理而导致混凝土材料性能发生改变。(3)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拌制温度,搅拌期间测量混凝土的实际温度,若超过规定的50℃标准,需采用科学措施合理降低,如采用深井水、冷却水进行混合料拌制,或通过泼洒碎石来强化混凝土温度控制;同时,施工单位还需通过加强混凝土养护管理来减少裂缝病害的发生[5]。具体养护措施包括:(1)养护期间加强对混凝土温度的管理,依据混凝土凝结情况进行草帘的敷设,通过混凝土的全覆盖来提升保温、保湿效果。(2)视情况定期开展洒水作业,并保持洒水作业的均匀开展,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病害问题的有效抑制。(3)合理控制混凝土养护时间。依据当地天气环境情况的分析合理控制养护时间,如在施工期间通过天气预报掌握当地近一周的天气变化,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养护周期,若混凝土处于低温环境,需控制其养护周期保持在7~10天,若混凝土处于高温环境,则需将养护周期控制在10~14天,以期通过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三)强化控制混凝土的配比
        混凝土配比是否合理与土木工工程建设质量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所以需通过严控混凝土配合比来减少裂缝问题的发生。首先,依据对工程建设标准与要求的分析,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如低热硅酸盐水泥等,并保证骨料、水源的应用符合标准要求[6]。其次,配置前进行配比试验,确定与该土木工程相契合的最佳混凝土配合比,并要求人员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原材料的掺入。再次,重视对混凝土添加剂的合理应用,以期通过合理掺入添加剂来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病害的几率。最后,加强对混凝土运输质量的控制,合理规划混凝土运输路线,保证混凝土可以在规定时间期限内送至施工现场。并重视在运输过程中加强对防雨、保温措施的设置,避免在运输期间出现混合料离析等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示,裂缝病害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时常发生,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对此,需重视对科学治理措施的实施,依据对裂缝病害形成因素的剖析,选择合理修补技术来降低裂缝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结合对相应防治措施的实施,实现对土木工程裂缝问题的有效抑制。
参考文献:
[1]段强.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J]. 房地产导刊, 2016, 000(009):87.
[2]楚纪德. 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分析[J]. 建筑与装饰, 2017, 000(007):173,175.
[3]张焕然. 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探究[J]. 引文版:工程技术, 2016, 000(003):P.178-178.
[4]金文浪.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处理策略[J]. 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5, 000(011):P.56-57.
[5]张建军. 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000(008):1945-1945.
[6]郑磊, 张立军, 孙晓飞. 浅议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的处理方法[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000(022):1357-13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