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同样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体。伴随楼层高度的增加,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对此文章就超高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进行分析,以对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提供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给排水设计 设计要点
一、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区分方式选择不合理
超高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首先需要满足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的需要。在生活用水的设计方面一般会出现有供水分区域,供水方式选择不合理的情况,比如一部分超高层建筑在竖向分区时,仅做了简单划分的高低区,但当需要满足各个区域内的供水压力比较弱的楼层的用水需求时,则需要提高本分区供水压力来满足。这种方式会造成部分楼层给水压力过大,则需要设置再次减压,从而就产生浪费,增加成本。
1.2排水系统维修设计不完善
在超高层建筑排水系统中,因为水管的长度通常会比普通楼层的都要长,排污水管上连接的卫生器具比较多,长年累月的使用,管道出现老化腐蚀情况后非常难以维修,出现臭气外漏或者管道漏水等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另外由于排水管道长度较长,管道容易出现堵塞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1.3消防水系统供水效果需提升
消防水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系统都有密切的关系。消防系统是保障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重要给水系统。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消防水的用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设计部分。但是有许多设计者因为未能全面了解建筑性质,造成对消防用水预估的错误,从而影响到消防水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而且在超高层建筑中,因为垂直高度的制约,高楼顶层的水箱提升水压非常困难,非常难满足较高楼层的消火栓用水时所需要的压力,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会导致高层消防水系统在需要时难以正常的发挥作用。
二、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
2.1二次供水
二次供水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为变频加压供水以及重力供水。超高层建筑由于竖向高于普通的高层建筑,其二次供水系统要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包括建筑供水设备的性能、供水管材的承压情况,还应考虑到系统合理、供水安全可靠以及节能。因而,超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系统往往采用变频加压与高位生活水箱重力供水相结合的供水方式。工频泵加高位水箱供水系统只需干管采用高承压的管材,其他管材为普通压力的管材,节省工程造价,同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为了防止二次污染,可在储水箱内设消毒器。
2.2消防给水系统
超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同样十分重要。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其一旦发生严重的火灾,消防工作的难度非常的大,因此消防给水系统的科学化建立就显得极为关键。通常情况下,超高层建筑在构建消防给水系统时,会通过市政给水建设,引用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给水管,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场地内部形成一个系统的给水环网,保障其室外消防用水量。超高层综合楼的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建立一般有采用三种方式,分为并联、串联以及重力给水。
2.3重力供水系统
重力供水系统是指将消防水池设置在超高层综合楼的楼顶,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火灾发生造成机械故障、延迟消防救援时间的发生。这种消防给水系统的安全性最高,但是其对超高层综合楼的荷载要求随之增高。因此,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250 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2.4污水系统
污水系统是超高层建筑不可避免的排水系统。超高层建筑在排出污水的过程中,从高处往地下降落时会对超高层建筑的污水排水管道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污水排水系统时,要重视污水排水管道的质量,选择一些承压性能佳的金属管道材料,并且要控制管道线路的建设质量,增加一些减缓冲击压力的设备装置,降低超高层建筑底下层数污水排水管的管内流速,减缓污水冲击对管道造成的压力。
2.5雨水系统
雨水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极大。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降雨时,而超高层建筑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考虑得不充分,就很容易造成雨水堆积、渗漏等现象,对超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要重视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必须采用高质量、耐腐蚀的排水管材。通常情况下,雨水排水系统采用重力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加速了雨水的排水流量,但是一旦出现特大降雨天气,降雨量远远超过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排水能力,雨水排水管道的压力就会增大、破裂。因此,要调查当地的降水情况,选择高质量、耐腐蚀的金属管材,从而提高雨水系统的设计质量。
三、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是指楼层在40层以上的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超高层建筑住户较多,用水量较大,但一般的给排水设计水压存在问题,导致高层用水不方便,对此在对超高层建筑进行给排水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结合建筑高度与结构特点,对其设计科学的给排水方案,以保障建筑用水。
【参考文献】
[1]张亮.成都某超高层建筑给排水与消防设计要点探讨[J].给水排水.2019(01)
[2]秦建明,余平伟,胡迎伟.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探讨[J].中华建设.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