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文中主要是以林纾小说《伊索寓言》作为基础,对小说中的中西文学进行比较,从小说本身具有的文学功能、社会作用进行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了解中西文学中相似典故、题材的比较,并且对中国古代史实进行伊索寓言的阐释,以显示中西文学的比较意识,希望能够为比较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中西文学;伊索寓言
在我国近代史中,林纾是第一个作为翻译家而闻名于世内。人们常常将其和“林译小说”连接在一起,虽然不懂西文但与其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口授笔追的方法进行了多位作家多种作品的翻译[1]。中国人译介外国文学的风气,可从林译小说开始,并且影响了后几代人。林纾让我给的知识阶级更加接近外国文学,并且了解了很多一流的作家,让他们从外国文学中进行学习,并以此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林纾并不了解西文,每一步作品均是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的翻译。在翻译之外,他还喜欢将中西小说存有的优劣进行比较,并且按照自己的见解对小说进行评述,而这些评述、简洁均可在他翻译的小说序和跋中可见。1902年,林纾和他人一起合译了《伊索寓言》,1903年开始出版印发。本文一共298则寓言,这些阐述故事的主旨和教训,均可用在他对我国典故、史实对伊索寓言产生的影响。
1.林纾《伊索寓言》的文学功能研究
林纾主要是从小说的文学功能、社会功效对中西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伊索寓言》的序中曾言:“伊索之书,阅历有得之书也”、“欧人启蒙,以益童慧”,他主义到了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认为伊索寓言阅读后会有所得,并且很适合儿童启蒙书进行阅读。把《伊索寓言》和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笑话还属风趣,但小说的内容并未将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突显,大多数只是应用在助酒。伊索寓言不仅仅让儿童感受到乐趣,还可以让儿童逐渐的了解物理之心以促进其大为有益,不能将其和《齐谐》纳入同一类之中,这是从整个高度进行问题的探析,视野、立足点均处在高处,有效地将林纾自身的文学鉴赏眼光展露无疑。林纾将中心文学作品之中比较相似的典故、题材进行比较,并且对两组展开论述是说明,例如《伊索寓言》中的狮子和野猪一则之中,牧童因好玩狮子和野猪为了先喝水而吵起来,最后竟然成了生死搏斗。在喘息瞬间发现,秃鹰已在旁等待,已经在等待谁先死就先吃摄入拆。《农夫与狼》的故事中牧童的为了好玩,一次次的欺骗他人,最后真正的狼来了再怎么呼喊,却变得无人相信的,因此最后被狼吃了。林纾在进行翻译、讲述时就将这个故事联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戏码,而周幽王最后也被灭。在《樵夫与金银斧》 之中樵夫刚开始因为斧头落入水中而伤心,之后神给她只能让它樵夫选择金斧银斧,但樵夫还是看不上一心只想着自己原本的斧头,水神大受感动,将金银斧送给他。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故意将斧头抛入水中,水神用金斧试探,却被冒领离去。水神之后将金斧收回,旧斧也不替其寻找。这一则寓言,林纾在翻译时写下“实则秉至诚者”。我国的《酉阳杂俎》中有相似的故事,兄长诚实,小弟贪婪。某日兄长遇小孩游戏,拿出金椎并在石头上敲一敲,则有什么有什么。弟弟也仿造该法,但是遇到了一群鬼,弟弟被认为是偷金椎的贼被抓,收到了想要的惩罚。若未按照日期完成,则会遇到群鬼惩罚。林纾在《樵夫与金银斧》的故事之中告诫人们,做事情需要诚实不欺瞒。
并且他发现,这样相似的故事在很多国家都有,可见理不袭而同者。 相似的还有《伊索寓言》中的第9页故事,故事名为农夫的孩子们,农夫的几个孩子总是经常吵架,农夫决定经过事实进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因此,农夫拿了几捆细木材,让每一个孩子都自己拿一捆,并让每一个孩子都折断,每一个孩子费了很大力还是没能折断。农夫又分给每一个孩子一根木材,孩子很快就将木材折断了。林纾认为彼此之间并无练习,但是因发源在不同的低于、民族、年代,这种故事就会独立发生。林纾的小说具有的文学功能、社会作用进行中西文化作品的比较,加强了文学社会功能的探究。
2.以我国古代历史事件阐发伊索寓言所具深意
经过我国古代历史事件阐发伊索寓言所具有的深意,借此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林纾熟读文献古籍,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联想到古书中的历史事件,经过史料将寓言中所具的寓意阐释,并将当时所处的国情联合再一次,成就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在《伊索寓言》中,中西文化的比较,林纾信手拈来,但是从当代的眼光进行分析却将林纾本身高水平的文学鉴赏眼光表露无遗,且这样的比较远远的超出了实际范围之内。我们还是狼和羊、项羽和范增故事之间的直接联系,也无法从牧童、狼、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进行链接,林纾将伊索寓言中的诸多故事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典故、史书记载的故事之中进行链接,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创作中带有的普遍,并且将不同民族、文化、地域出现的相似故事存有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但林纾在中西文学比较活动之中并未侧重于不同点,而是经过比较中西文学之间存有的相通之处。在客观上,让读者更能了解民族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林译小说在晚清、民国初期产生影响,并且改变了很多士人的阅读心理,扩大了阅读的范围,成为我国士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林纾虽然有将中国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的意识,但是这种想法和观点并不成熟,并且缺少理论和系统认识,但是该认识产生的作用、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的近代作家经林纾的翻译打开了眼界,逐渐将西洋文化所具有的优点、我国文学传统经验两者相结合,打破原有的框架,不论是在形式、内容上,均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极具价值,初步现实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式对中外小说产生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中西文化比较活动的鼻祖。
参考文献:
[1]范海遐,何建敏.符际翻译视角下林纾译作《伊索寓言》中的插图译文赏析[J].惠州学院学报,2020,40(02):62-67.
[2]黄东花.中西寓言评价资源对比研究——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22-125.
[3]黄东花,周引.中西寓言广义隐喻态度资源评价对比研究——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为例[J].西部学刊,2019(16):139-141.
[4]. 19世纪Aesop’s Fables罗伯聃中译本《意拾喻言》译介特色之分析吴[J]. Th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2017,41..
作者简介:
王旭(1998-09-30),汉族,籍贯:重庆市北碚区
胡桀荣(1999-11-30),男,汉族,籍贯:江西省高安市
何航(1998-09-03),男,汉族,籍贯:贵州省遵义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