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模态多样等特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体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然而现阶段在城镇空间体系研究中,较多的仍是偏向现象进行解释或者通过人工调查的手段实现数据的获取。通过多源大数据应用于重庆市域城镇空间体系研究,分析大数据视角下的重庆市域城镇空间体系关系,旨在为提高城镇空间体系研究及国土规划编制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城镇体系;国土空间规划;重庆
引言
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区域资源的配置和区域的协调发展[1]。传统的宏观统计数据往往只能反映城镇的个体属性,无法准确描述城镇间的相互联系[2]。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建立模型以定量模拟研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如李震[3]等基于重力模型对中国城镇体系的结构类型进行研究。大数据由于具有全样本、体量巨大、处理快速等特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如何在城镇体系研究乃至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还尚处于探讨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如钮心毅[4]等利用手机信令校验Huff模型计算城市腹地势力,龙奋杰[5]等通过多源数据对贵州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利用综合利用手机信令、高速公路收费、车联网等大数据,通过对重庆市域城镇空间联系进行分析,以支撑重庆市“一区带两群、两群托一区、区群深度融合、全面对外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重庆对外联系腹地
(一)重庆、成都之间联系紧密
重庆、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相互之间交通联系频繁。通过2019年全年车牌数据分析,四川是重庆对外联系最密切的省份,在渝的川籍车辆占在渝外省车辆的47%,远高于排名第二的贵州(占比9%)。其中成都与重庆联系最紧密,在渝的川籍车辆中,成都籍车辆最多,达1.7万辆,占比30%,远超过四川其他地市。
(二)重庆与成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基于2019年全年高速公路通行数据分析,相比成都、贵阳,川东北的广安、达州、南充、遂宁、巴中,川东南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黔北的赤水、习水、桐梓、正安、道真、务川均位于重庆中心城区150公里可达范围,且到达重庆中心城区距离更近,构成重庆对外优势竞争腹地。以四川的广安、达州、南充、泸州为例,在渝车辆分别占在渝川籍车辆的9%-12%,显著高于成都以外的其它地市。
.png)
图1 基于高速公路通行数据重庆与成都公路优势可达区域
二、重庆市域城镇网络联系
(一)重庆市域城镇网络结构发育情况
相比四川,重庆远郊区县城人口规模整体偏低,城镇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1个,超过五十万的7个,低于五十万的20个。而四川省除成都市外,城镇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12个,超过五十万的6个,低于五十万的2个,二级节点城市人口规模远超重庆。
利用2019年手机信令数据对重庆市域城镇网络人流联系进行分析,重庆市域跨区县出行联系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现射线向心特征。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出行量占全市跨区县城出行总量的83%,远郊区县城之间互动不足,出行量占比仅17%。
.png)
图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重庆市域区县级间网络联系情况
(二)主城都市区城镇网络联系
主城都市区内区县城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与中心城区间日出行量达4.2万人次,占中心城区对外出行总量的81%。江津、璧山、合川、长寿、綦江、南川的对外出行中,与中心城区的出行量占比非常高,约47~72%。尤其是江津、合川和璧山,与中心城区的出行量占比高达75%、72%、70%。
璧山、江津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态势明显,双福、珞璜已经实现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形成了稳定的通勤联系。璧山与中心城区通勤量达0.53万人,双福、珞璜与中心城区通勤量分别达1.6万人、0.82万人。
(三)渝东南、渝东北城镇群网络联系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开州、云阳、梁平、奉节与万州间形成向心联系,日出行量合计达到2.2万人次,特别是万州与开州、万州与云阳,日出行量分别达到0.8万人次、0.7万人次。由于历史渊源及地理阻隔,城口相对独立,与渝东北其它区县城缺乏互动。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区县城之间沿渝湘高速带状联系,日出行量合计0.7万人次,相邻区县城间日出行量约0.1~0.2万人次。
受武陵山阻隔,交通不便,渝东南与渝东北区县城之间日出行量仅0.3万人次,在全市跨区县城日出行总量中占比低于1%。
三、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海量的大数据将将越发广泛地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相关的规划编制也逐渐由“主观”专向“客观”。通过各类大数据可以准确地发现城镇间真是的人流、车流、货流的联系特征。下一步基于大数据叠加人工智能手段形成从现象到方案的智能化的分析流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殷振轩. 基于GIS和大数据的城镇体系定量化研究—以山东省昌邑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8, (5):113-117.
[2] 马学广,李贵才.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2, (5):255-263.
[3] 李震,顾朝林,姚士媒.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 26(5):544-550.
[4] 钮心毅,王垚,丁亮. 区域城镇体系中城市腹地划分理论模型的验证[J].城市规划,2018, (12):9-36.
[5] 龙奋杰,石朗,郑龙飞,杨剑锋,彭智育. 多源大数据视角下的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J].城市问题,2017, (12):26-32.
作者简介:戴许昊(1989— ),男,宁夏银川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
划、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