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程军
[导读] “美丽乡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理念,
        摘要:“美丽乡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理念,“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突破同质化理念,因地制宜,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持续性发展目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丽乡村”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 引言
        在新时代发展语境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巨大的进展,然而与城市建设相比较,依旧处于落后阶段。其中,由于我国乡村受技术落后、交通不足、经济萎靡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但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唯有借助经济转型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存在差异。“美丽乡村”这一概念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被提出,这一概念在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经之路。规划建设前应分析地域、艺术、文化特点等,提升建设效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大背景的综合影响面临诸多困扰,导致人文化、合理化规划设计不足,严重阻碍了乡村建设的未来和健康发展。应有效分析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3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尊重乡村特色
        乡村特色主要指经过历时沉积的,乡村所独有的历史文化、当地传统、民族风情以及地貌环境等。对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复苏具有意义重大的社会价值。通常来讲,乡村特色主要以乡村文化为主导,以民族风情为辅,融合乡村古朴的民风及民族特色。譬如,某县的历史名村,拥有大量历史建筑物,民族节庆及乡俗礼节,通过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特色,能有效赋予乡村景观设计,丰富的历史底蕴,使其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历史风采,激发原住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为我国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提供助力。此外,乡村文化特色能有效发展乡村的文化旅游潜力,提升乡村经济效益,加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
        3.2 满足居民需求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从景观角度出发,通过合理规划乡村外在的景观要素,使其焕发出茂盛的生命力。然而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人,设计的理论核心是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者需从乡村居民的心理感受出发,切勿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脉络及村民的文化活动,应从其地域民俗角度着手,适应乡村特色的文化形态,通过现代设计理念,营建出符合乡村居民生活生产规律,乡村环境演进特征的乡村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需注重两方面,一是乡村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二是乡村的地域特征。尤其在地域特征层面,切勿破坏乡村原有的民俗活动架构。
4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措施
        以我国某地区乡村景观规划为例进行分析,该乡村紧邻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最近的城市仅为50km,处于城市经济辐射圈中。该区域位于某湖泊边缘,湿地景观丰富,渔业富产。对该乡村景观规划,需围绕水资源、湿地景观、农田景观、生态渔业等进行设计。
        4.1 构建乡村特色,推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根据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将乡村特色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乡村原有的祠堂、寺庙、塔楼等历史建筑遗迹,是存在于物质空间可见的文化形态,能有效承载乡村原住民的精神情感,激发乡民的地域归属感;而非物质文化则指乡村所特有的地域民俗、节庆活动及风俗习惯等。

与物质文化相同,两者都属于相同的文化体系,然而非物质文化能从情感层面衔接乡民与乡民间的情感关系及社会活动。因此,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出能够充分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例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朝鲜族聚集区域的平盖型屋顶等。在保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改造现有的建筑体系,将融入现代元素的,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符号植入于乡村的景观工程中,以此打造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突出乡村地方文化特色,可充分运用乡村所独有的石材、建筑及植被或工艺品,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以此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4.2 结合地理特点
        所有规划和设计都要秉承地理特点,在原有地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和规划,更好地提升建设的生态性和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地理特点是生态背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地理特点也孕育出不同的人文特点,让诸多文化产生了细微或显著的差异。从实际角度来说,地理特点是整体规划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内容。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特点,进一步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保持其地理地貌完整性和实际性的同时,再进一步修正、完善规划设计。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地理和地貌特点,遵从大环境约束和相关原则,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进而完善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
        4.3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建设景观则是指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历史,能够充分展现村庄的特征;以河南省的扒村为例,坐落于群山之间,不仅拥有宜人的自然景观,还拥有瓷窑遗址等文化景观,以及观音堂、灵翁庙等古迹,对于禹州地方的建筑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规划时应当遵循下述原则:(1)尊重当地乡村的特色,对当地已有的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建筑的质量、构造及与环境的融合程度,详细划分乡村现有建筑的类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措施,尽量避免破坏乡村原本的面貌,保留乡村原有的风貌,从而增强村民的归属感。(2)在参照乡村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对路网进行合理地调整,在设计道路景观时始终遵循安全、通畅、经济及美观的原则,从而构建出真正适宜人居的道路景观。(3)对乡村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提取典型的元素并在景观营造中加以运用,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向世人展示当地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乡村景观的节点处,比如道路、入口等。(4)通过走访了解村民的意愿和需求,配建与乡村景观环境相吻合的各类服务设施。
        4.4 自然生态景观
        自然生态景观主要包括区域内的林地、河流、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景观最大的功能在于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设计自然生态景观时,必须要以生态理论作为依据,形成科学的模式:确保绿地面积充足;将原本零散的绿地斑块串联成一个网络;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所有的生态廊道、农田林网及人工林带等,宏观把握、整体规划。将所有零散的绿地斑块组合成一个整体性的系统,使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 结束语
        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并且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非常之快,房屋、道路、交通工具、公共设施占据了城市的大部分面积,绿化工程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对乡村进行规划也是一种合理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鄢朝兴.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5):15.
[2] 王曦.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4):123-124.
[3] 李康庭,孙燕红.“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5):198.
[4] 魏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智能城市,2018,4(20):83-84.
[5] 王恒.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乡村科技,2018(25):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